友谊水库渡工黄河保:荡着双桨义务摆渡26年

26.04.2014  02:28

  摇着一叶小舟,在1700多亩水面上一摇就是26年,义务摆渡近100万人次;摇的这叶小舟,26年安全没事故,被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安全委员会联合授予“安全优秀船舶”……他,就是“感动巴中”年度人物平昌县友谊水库渡工黄河保。

  接过谁也不愿接的桨

  友谊水库位于平昌县南风乡。1974年水库修起后,紧邻水库的仪陇县梁垭乡的永福村划归南风乡管辖,但永福村村民要到南风乡,走山路要比以往多三四十公里。为方便村民出行,水库管理方购了3只船,请了3名老艄公摆渡。

  随着岁月的流逝,3名老艄公日益年迈体衰,可村里始终没人愿意接受这一苦差事。当村支书的父亲找到了时年21岁的黄河保:“眼下没有人愿意摆渡,你去怎么样?”

  “这……”黄河保迟疑了,他已经与同村村民黄河贵、邱德银们商议好,近期就一同外出打工。妻子叶秀珍也极力反对:娃儿都有了,不外出多挣些钱,看你咋养这个家。但当村支书父亲的一句话,还是让黄河保留了下来摆渡。父亲说:“摆渡,摆的是安全、摆的是全村老少3000来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你是名共产党员啊……”

  黄河保默默地从老艄公手中接过双桨,在友谊水库1700多亩的水面上,接送起了900余户农户,近3000村民的外出和回归,每天要推船十八、九次,摆渡100余人次,每年摆渡村民近4万人次,同时每年帮村民运送两三千吨化肥和数千吨粮食、蔬菜等,而从未收取一分钱。

  26个寒来暑往,最早的木船被淘汰几茬了,换成了现在的铁壳船,黄河保也从青年悄然进入中年;26年烟波浩渺的水面上,吱吱呀呀的桨声里,黄河保划动双桨的身影,成为友谊水库上最动人的风景……

  半夜起来摇船是常事

  “干爹,吃了么?”4月13日中午,一位10多岁的孩子登上船后亲热地向黄河保打着招呼。望着眼前的孩子,黄河保的眼前浮现出了多年前的那个惊心动魄夜晚的情形。

  “黄哥,黄哥……快起来,帮一下忙,我要过河。”200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外面下着小雨,家中的狗狂吠不止,急促的敲门声将黄河保惊醒。黄河保打开门一看,是同村的李明亮,原来李明亮的老婆难产急需去医院抢救。黄河宝听后,胡乱抓了一件衣服,顶着寒风就跑。等他们气喘吁吁赶到码头时,李明亮老婆的情况已十分危急了,黄河宝急忙把应急矿灯打亮,帮着把病人抬上船,使足了全身气力摇船,平时需要15分钟才能推到岸边,但这次不到10分钟就把他们送到了大坝。后来听医生说,若再晚半个小时母子可能就没命了。为了感激黄河保,李明亮的孩子一直管黄河保叫“干爹”。

  26年来,黄河保不知遇到过多少类似紧急的情况。2006年初秋的一晚,天降大雨,伸手不见五指。深夜11点,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黄河保惊醒,“老黄!救救我哥!”原来是同村70多岁的黄道荣临睡前吃错了药,昏迷不醒,需要马上送卫生院。天黑看不准方向,病人弟弟黄政道用应急矿灯照射对岸的山确定方向,黄河保在船后用力地摇。“上船后,我还用手机帮他们联系车子,等船靠岸时,车子已经在大坝上等候了。”黄河保说,因为送医及时,黄道荣捡回了一条命,“现在80好几了,精神还好得很。”

  不论是酷暑寒冻,风霜雨雪,不管时间有多晚,一旦遇到类似紧急的情况,黄河保都会立马出船,从未耽误过。村里人都称黄河保“及时雨”:“这个艄公,只要是急事喊一声,不管多晚,都会及时赶到!”

  生活清苦但不悔当初

  长年风里来雨里去,黄河保皮肤粗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有胃病,还患有严重的哮喘,摇船时,喘息声呼应着吱呀的桨声,让人感觉到这只船特别的沉重……黄河保的病都是常年水上日晒雨淋、风吹霜冻,常年水上湿气引起的,生活无规律落下的。

  每当春节前,看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在船舱内盘点一年的收获时,黄河保的心情也很复杂,当初邀约自己一道外出打工的黄河贵,已经是大老板了,年收入在五、六百万;还有其他与自己同龄的村民,外出打工,在镇上或者城里都买了新房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可自己呢?四间土坯房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掉墙土,家中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早已放不出图像来。自己的一点收入就是政府每年补贴的1500元和零星收取一点外来游客的费用,拿妻子的话说,那点收入不如自己一年喂一、两头生猪的收入多。家庭全靠妻子一个人支撑,由于家贫,一双儿女早早就辍学外出务工了。

  多少次,黄河保也很纠结,也想放下手中的桨,随村民们外出务工挣钱,减轻妻子肩头的重担。可自己走了,谁又来接替摆渡呢?“你是共产党员啊……”多少次纠结的时候,父亲当初的话就回响在了耳畔,黄河保就压下了外出务工挣钱的想法,默默地拿起双桨,在1700多亩的水面上,接送着外出和回归的村民。

  采访中,问及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黄河保轻轻地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地回答:“不后悔,如果我不撑船了,村里老少3000来人怎么过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