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近十万亩黄花是咋种好的

19.06.2014  09:48

本报《千亩黄花,种还是不种?》见报后引发各方关注,渠县企业愿到古蔺收购黄花;记者继续多方调查——

渠县近十万亩黄花是咋种好的

政府补助拓展市场,渠县鲜黄花占据成渝火锅市场大半江山

企业收购精深加工,商品远销俄、法、泰、日

科学选种错季成熟,收获黄花时避免人手不足

□四川日报记者 刘宏顺

6月18日,本报第五版“民情热线”刊发题为《千亩黄花,种还是不种?》的报道,对古蔺县丹桂镇推广黄花种植,村民觉得效益差不买账进行了报道。

稿件见报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数百名网友纷纷在四川日报网“天府问计”平台点评支招。渠县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只要当地有需求,该县可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渠县最大的黄花加工企业也致电本报,愿意到丹桂镇收购黄花并进行深加工。

6月18日晚8时,记者再次致电丹桂镇镇长王毅,告知渠县农业局与当地加工企业电话号码,王毅感谢本报“民情热线”为当地黄花找到了销路,并表示将立即与热心单位和企业联系。渠县农业局:我们的经验可供参考

对黄花种植,渠县农业局局长杜克云很自信。除了渠县素有的“中国黄花之乡”美誉,杜克云的自信,更来自于该县前几年对黄花产业的调整,与村民持续增加的种植收益。

杜克云说,目前渠县黄花基地共有9.5万亩,到2015年将达到10万亩,市场上黄花干花收购价格在每千克40元左右,群众亩产值可达到4000元。

事实上,我们也是刚刚走出古蔺式的尴尬。”渠县农业局产业股股长王卫兵说,前几年因为产销不对路,村民照样嚷着要铲花苗。

改革首先从扩大销路开始。

杜克云介绍,为鼓励合作社拓展黄花鲜销市场,当地实行了销售补贴政策,“去年每吨鲜花补贴价格为100元,今年涨到了150元。”效果立竿见影。“这两年,在成都与重庆的火锅市场,渠县黄花占了大半河山。”杜克云说。“但黄花鲜销毕竟有限,精深加工才是解决卖花难的根本出路。”杜克云说,当地扶持的龙头企业——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农业部扶持项目,目前共有8条生产线,不仅推出了盐渍黄花等新产品到西博会、渝洽会参展,还获得了绿色食品、地理标志认证,商品远销俄罗斯、法国、泰国、日本。

如何解决黄花收获季人手不足的难题?王卫兵说,当地通过每亩1000元的良种补贴引导农村选种,实现黄花错季成熟,实现收获上的早、中、晚三季,避免了全县一起成熟,人手不足的问题。

此外由于种植规模大,我们还形成新疆采棉式的季节用工,每到黄花收购的时候,专门的采花人就来了,50元到80元一天。为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困难家庭,县、乡还组织了助采组,义务帮助困难家庭采摘黄花。”王卫兵说。渠县加工企业:愿到古蔺收购黄花

渠县宕府王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黄花加工企业,该公司总经理张伟介绍,去年全年公司黄花加工量共计8000吨,“如果当地需要,可以到古蔺收购黄花,解决群众燃眉之急”。

在渠县,鲜花实行保护价收购,大花1.6元每斤,小花1.2元每斤,按照政府要求,每到收购季节,企业要放开收购,不得拒收。

事实上,因为产品销路好,宕府王的鲜黄花一直供应不足。

一年之中黄花收获期只有那几个月,我们一直在开辟新的黄花采购基地。”张伟说,宕府王在山西大同还有规模更大的加工线,“当地千村扶贫项目中黄花种植面积达到二三十万亩,全部由我们加工,除烘干外,我们还有调味、冻干等多个类型的生产线。

张伟说,目前消化古蔺丹桂镇的10吨黄花应该不在话下,但当地应该扶持专合社提高黄花初加工能力,“7斤鲜花就十一二元钱左右,但制成一斤干花后,可以卖到20元,不仅附加值提高,也方便运输”。专家建言:把主动权交给合作社

省农业厅农经总站站长杨雪山认为,丹桂镇开出的三剂“药方”过于理论化,未必能起到作用,政府当务之急是要从具体经济行为中脱离出来,引导农民自主成立合作社,把主动权交给合作社,交给市场。“丹桂镇规划黄花种植3000亩,但目前仅仅六七百亩,去年干花产量也仅仅10吨,本身规模并不大,这种情况下,延长产业链、扩大品牌知名度等三剂药方非但没找准病根,最终可能砸更多的钱效果还不见得理想。”杨雪山认为,应该让合作社成为市场主体,要强化合作社的服务性,增加其经营能力。杨雪山说,目前丹桂镇的黄花合作社只负责黄花收购,亏损了也由政府兜底,最终,卖不卖得脱与合作社自身关系不大,没有成为真正的独立市场主体,“必须让合作社自负盈亏,提高其开拓市场的积极性”。

政府应该做什么?应该在规范合作社与提高技术支撑上提供帮助。”杨雪山说,政府要引导合作社建章立制,使村民在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打造品牌,进而自主扩大生产规模。此外,在改良品种、减少劳动力投入上,政府也要提供技术支持。网友建议不妨先选块试种再吸引农民自愿种植

阿坝网友“陈迅”:虽然丹桂镇给本地黄花产业开出了三剂“药方”:稳定种植面积、创建自己的品牌、引入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能否奏效,笔者认为光有热情远远不够,政府不能简单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选择,更不能替群众“走路”,大包大揽,不要让黄花产业成为“明日黄花”。

北川网友“睫逸”:应当建立项目补偿款退还机制,即在项目实施一定阶段后,由当地群众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统一评价,内容可涵盖:事前调研是否充分完备、实施过程是否有专人追踪等,根据群众的测评结果决定是否按比例退还项目补偿款。

泸州网友“坎巽璺”:在发展中政府和老百姓谁当主角的责任没有划清,导致双方都有依赖性思想,政府等老百姓出政绩,老百姓等政府找销路。政府太急,老百姓不慌不忙,发展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致命伤,以后应该杜绝。

宜宾网友“陈敬”:建议政府用选块试种的效益来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吸引农民自愿种植。领导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要急功近利,要把为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根本出发点,不要纠结于“最后果子被谁摘”。总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宁愿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别一心只想着尽快出政绩,还要多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好。

成都网友“yaojin”:一旦尝试不成功,政府要尽快想办法调整,并要尽可能把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