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社科联调研龙寨茶场纪实

21.03.2014  18:27

  3月18日,天空放晴,万物复苏。

  九时许,由 渠县 社科联组织的茶场调研活动在渠城老车坝出发了。

  三辆车出经南大梁高速公路约半个小时下高速进入临巴镇凉桥村,尔后在蜿蜒盘旋的山间碎石路上颠簸。

  进入山间龙潭村一组顿感觉灰蒙蒙的,行约二十来分钟一座开采矿石场正加速生产,不时一辆载重车缓慢从车窗经过,原来,灰蒙蒙的天空是这个在作怪。回来时,在此驻目才知道以前这里还有小煤窑、水泥厂,因污染、安全不达标等原因被关闭。人去楼空的厂房显得破败不堪了。

  一路爬坡上行,收藏家协会秘书长陈强先生总是摆点诙谐幽默的生活趣事,既为大伙解闷、也压惊。特别他自己的典故,啥子国民党时期,蒋宋孔陈,解放后,陈孙万代(与同办公室的同事有孙、万、代等姓开玩笑取乐);某年某月某日,一外地说普通话来找单位领导销售资料,在座的一位工作人员,拖声指路,你那边找老王吧,推销员不明故里,推门就问:“我找老王八!”……

  大约又过了二十多分钟,崎岖、蜿蜒、坑洼、陡峭(路面与峡谷底落差在50-60米)的到了龙寨茶厂办公驻地。

  茶场分布于海拔850-1200米之间,茶树品种和生态环境特别适宜生产优质绿茶。茶园占地总面积约3000余亩,其中核心茶园1400亩,栽植杉树、柏树、松树30余万棵。主要是龙寨村二、三组土地与大竹杨家镇(1941年与清和镇、柏林镇等从 渠县 划出)田坝村有很多犬牙交错的土地。

  开路先锋丁尚友,是当地村民(龙寨村三组),今年52岁。他说,18岁就在茶厂打工,以前是村办,后来赖周元经营,2001年通过拍卖,由现在老板廖占渠经营。

  老丁手握长把弯刀,引领我们调研组一行到茶地间观赏讲解,茶厂有30余工人,工资保底2100元,午餐免费。大竹县杨家镇皂角村一组,56岁的胡周国补充说,这里早餐2元,晚餐6元,每月21个活路2100元,多一天多一百元,除夏天天气热累点,其他月应该是轻松的,工资是半年一结,年底基本都有点奖金在2000-3000元。两人的说法得到邓兵等工人的认可。茶场目前生产川小叶茶、云南中叶茶两种。为了方便工人吃住,除基地办公室外还有两栋职工宿舍楼。

  基地土路时而又碎石弹起,偶尔有石条铺的小径映入眼帘,沿途有大小数处蓄水池,主要用于消防、灌溉、饮用,而在山上蓄水池几乎干涸,这些池里都有水溢出。在准备弃车爬山的万里坪半山腰,惹人眼球两个白色锅盖,茶场陈光乾先生介绍说,是沼气用的,预计建八个。为了拓展这里的发展,老廖的打算是要搞农家乐、度假山庄,发展旅游业,现在这里除主要生产茶叶外,药材——杜仲已经成林近万根。从进入茶厂伊始,碎石路的两旁就栽种了沙松、落叶松,树龄基本都在五年左右。在大坪山1号、3号地,徐家梁1号地(原老林场),皂角塘6号地等察看茶叶长势。其他梨、桃间或些许。枣树也是这里生产的一大品种。

  在老丁带领下,我们向万里坪最高点攀行,万里坪属华蓥山脉。山路不时藤蔓、巴茅茶刺向脸颊,不过老丁的长把弯刀左右上下挥舞让我们省心不少,踏着沙土与落叶铺垫地上,感觉特好。约半个多小时,到了万里坪空洞山这里属大竹地界了,漫山茶树无人看管、打理,这里过去叫群英茶场(大竹县杨家镇皂角村五组),现已经无人经营。巴茅草、茶树比人高,要是没有人带路很难顺利进出的。一座约百平方米的房子已经半垮状,万里坪是我县地势海拔最高点1198米,不过我们站的地方约1185米。

  在这里,举目远眺,苍松叠翠,峰峦叠嶂,满目生机。

  落脚点空洞山大家都要笃上几脚,然后听听地下发出的沉闷声响。

  原路返回,在铁炉子与李子垭结合处,我们看到这里大片杉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属于大竹县杨家镇田家坝,以前承包人亏本,差工钱,现已无人经营)感受大自然的美来。

  据了解,这里是以前 渠县 到大竹的必经之路,不是现在卷硐山那样走。如土溪——临巴——李子垭——大竹。

  不过,我们有些遗憾没有观看到茶叶制作,没有到厂房……茶场老总对药材、农家乐、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的关心似乎超过茶,回来多次拨打7568918一直没有人接……

  调研工作有些纠结事:龙寨村的矿石开采灰尘弥漫;凉桥村的溪河沟里垃圾随处可见……(蒲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