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好人”引领乡村留守儿童成才梦——四川渠县电大杰出校友“四川好人”王东春的故事

13.04.2016  11:16

【达州电大 谭松馥 报道】

汉阙大地美名扬

四川渠县是中国的汉阙之乡,从该县土溪至岩峰10余公里的官道旁,一尊尊汉阙隔三岔五地耸立。在那里,锈迹斑驳的汉代石阙,或许正被人们所遗忘。然而,孝悌仁爱的汉阙遗风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在渠县的西北部有一个名叫蔡和乡的小镇,距离县城34公里。那里沟谷蜿蜒,地广人稀。多年来,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小镇象一头困牛一直沉睡。然而,在2015这个不平凡的年份里,一桩桩动人的故事打破了这里的沉静。

这一年,榜样的力量一次次在这里彰显,好人的强光不断在这里闪耀。

这一年,蔡和乡中心校学生蒲晓燕荣获“2015年度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该校校长王东春被评为“四川好人”,同时成为“中国好人”榜的候选人。

图1:王东春荣获渠县十佳爱星人物颁奖

这一年,蔡和乡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坊闻名全国,各级媒界的记者纷至踏来,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络绎不绝,这里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小镇变得如此娇艳,这里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呢?为了让王东春这个“好人”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更加丰满具体,进而产生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正能量。笔者决定前往蔡和乡中心学校对其进行深入采访。

其实,对于王东春,达州市民并不陌生。2016年春节期间,王东春应邀中央电视台七套《美丽乡村快乐行》春节特别节目《美丽乡村过大年——走进四川达州》节目录制。他不仅是个好心人、好校长,还是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一名带头人。

农民孩子的育人梦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走进蔡和乡中心校,校园里书声朗朗,一些同学正在操场跳绳、吹竖笛、捉谜藏,“向全国最美孝心少年蒲晓燕学习”的巨幅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该校学生蒲晓燕“用柔弱的双肩扛起残缺的家”的感人事迹,正在巴渠大地广为传诵,不时激励着全校师生自强不息,努力向上。这正是2011年王东春临危授命到这里任校长之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给全校师生带来的惊喜和荣耀!

来到校长办公室,办公桌前,一位其貌不扬、和蔼可亲、中等个头的年轻人,起身前来向笔者热情招呼,“您好,欢迎,请进,里面坐……

他,就是笔者慕名造访的“四川好人”王东春。当笔者说明来意之后,便主动交谈起来。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这里。当一名教师去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是我儿时的梦想。每当我漫步在校园,听见孩子们那一声声“老师好”,我会觉得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图2:蔡和乡中心学校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活动

据了解,王东春出生于渠县巨光乡凤鸣村,世代农民家庭,1992年考入平昌范普师班,1995年毕业回乡教初中语文,先后担任科任教师、班主任、团支部书记、教科室主任,先后任东安乡、李渡乡中心校副校长,2011年到蔡和乡中心校任党支部书记、校长。从教21年来,他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从一名师范生到参加专科、本科进修及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培训,为他成长引来“源头活水”;21年来,他怀揣育人梦想,躬耕三尺讲台,努力改变贫困山区教育的落后面貌;21年来,他像一粒种子,根植沃土滋养果实,更像一颗星星,用微弱的光照亮孩子们的希望。

电大学习是最大的“福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校长的角色适应转变过程,王东春深深感受到加强终身学习、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刚毕业的一名师范生,王东春一直感觉知识的乏力。所以平时,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会坐下来静静的看书学习。王东春告诉笔者,作为一名校长,要管理好全校师生,必须不断学习“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因此,师范毕业不久,他便完成了专科的继续学习。

2013年暑假,他无意中看到国家开放大学的招生信息,得知这所“”端上的大学主要采用互联网+网络视频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兴趣小组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手机微信平台上随时能接收开学、教务、教学、考试、成绩查询等方面的通知信息,可以进行听课、作业、答疑,比较适合在职者学习提升需要。开放教育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实用的优质教学资源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选择在渠县电大就近入学,报读了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始谱写新的人生和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在开放大学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汉言语文学主干专业课和公共文化课程,完成了计算机和英语的全国统考,顺利取得本科学历。两年半的漫漫求学路,他不仅学到了真知识,还进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拓宽了教育视野,掌握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他的学习故事向更多求学者展示了国家开放教育的学习优势。

谈及开放教育的学习感受时,他告诉笔者,“在开放教育平台上,专家、教授和老师们在传授知识时,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想法、提出问题。在这里没有对与错,没有好与坏,只有你愿不愿意交流。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都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同时激发了我们的思维,增加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更加愿意主动去学习。原来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此外,他还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的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比如:四川省农村校长提高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达州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渠县校长提高培训等。作为校长,他把教师培养与学习型学校建设结合起来,派教师“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在校内实施“青年教师沙龙”“青蓝”工程,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他还出台激励办法,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教师通过学历提升和培训学习后,有效带动了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进步。几年来,继续教育学习在蔡和乡中心校蔚然成风,学校老师已形成共识—学习才是最大的“福利”!

爱校如家去“化缘

从师范毕业到现在,王东春一直呆在农村学校。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校长,他都爱校如家,勤奋敬业。他常从细处着手,坚持把学校的每一件事做好。

图3:蔡和乡中心学校的少年宫

蔡和学校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办学条件极差。由巨光、李渡到蔡和,他感到落差太大。面对困境,他唯有咬紧牙关上,挺起腰杆干。学校硬件差,他就到处“化缘”。没有电脑,他东“”西“”;没有现代教学媒体设备,听说乡上有闲置的,他三番五次找领导“”;留守儿童多,贫困学生多,他每学期带领教师走村串户,开展家访;年轻教师多,教学水平较低,他就经常深入教室听课,与老师们交流,亲自上台为老师上示范课。

王东春也常常就“如何抓好农村教育”到渠县“教育论坛”“化缘”。“振兴渠县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他作为薄弱学校代表多次参与讨论,积极谏言献策;2015年教科局组织人员对渠县三年教育现状进行调研,他作为五位校长之一至始至终参与;暑假第二轮座谈会,他每次都精心准备,认真发言;他撰写的《渠县农村薄弱学校现状与对策思考》调研报告,得到共鸣,引发热议,受到领导空前重视。

爱心培育美德少年

山区教育的侧重点在哪里,山区的教育的难点在哪里?这是笔者急切想知道的答案。王东春告诉笔者,“这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困难家庭学生特别多,大部分孩子都没进过城。由于缺少亲情关怀,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更有部分留守儿童沾染恶习,让人担忧……”既然这么多问题,那如何才能教育好这样的孩子呢?他告诉笔者,“家访”就是最好的办法。每学期,王东春都要组织和带领教师进行家访,特别是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都要为他们建立档案,安排领导和教师与他们结对帮扶。

九年级学生蒲晓燕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她出生时母亲就去世,爸爸伤心又患上了精神病,爷爷、奶奶都已七十多岁,爷爷中风偏瘫在床,一家人就靠年幼的晓燕撑起。王东春得知后,物质上给予帮助,心灵上给予关心,为晓燕一家解决低保问题,动员爱心人士长期关心帮助晓燕一家。同时,他还对蒲晓燕的事迹进行深入发掘,渠县电视台、达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对她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晓燕也先后被评为了渠县十佳“善行学生”,达州市十佳“美德少年”,四川省“美德少年”,2015年感动中国十佳“孝心少年”,全国十佳“最美中学生标兵”。

 

图4:蔡和乡中心学校老师在家访

七年级学生文清燕居住在离学校10多里山路外的山脚村,妈妈跑了,父亲眼睛瞎了,原来靠年迈的爷爷照顾一家,可是爷爷撒手而去,一家就靠200多元的低保维持生计。王东春和老师们一道去家访,找文清燕谈心,为她捐款捐物,最后联系了一位爱心人士每期为她解决生活的问题……

王东春告诉笔者,山区里,这种情况的孩子太多了。面对这样的孩子,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想办法让孩子们走出自卑的阴影,看到生活的希望,努力改变他们不幸的生活状态!在王东春的带领下,学校老师纷纷投入到了爱心接力中,实行全体教师“一对一”的结对关怀与帮扶。每年重大节日,王东春都会组织老师为贫困留守儿童送去礼物。与此同时,他还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困难学生解决困难。渠县古今香食府董事长张全文,全国劳模张经国,学校毕业生万小龙等许多爱心人士,县法院、瑞丰花炮公司、德铭电子等企业都先后到校举行捐助活动。来自北京、广东、江苏、湖北的爱心人士也捐款捐物。学校关爱帮助贫困留守儿童的事迹被四川省总工会“五一”网专题报道。

对教育的执着是他一生不变的承诺。王东春告诉笔者,“我是一位教师,关爱学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是一位校长,关爱学生更是我份内职责,我定尽我所能,带领全校教职工关心照顾好每一个学生。

创造条件挽留教师

优秀教师在农村呆不住,是山区学校常有的现象。如何才能留住老师们的心,是山区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教师管理上,王东春坚持人文关怀,严和兼容。为了留住年轻老师,他把“”字放在首位,把关心放在前头。他把老师当亲人、当兄弟姐妹。

2014年,一名刚大学毕业的南充仪陇籍女教师,通过公招考到蔡和学校。初来学校的她,人生地不熟,加之住宿条件又差,工作任务又重,执意要辞掉工作。为了留住她,王东春反复给她做工作,又让学校一些领导和老师找她谈心,劝她珍惜难得的工作机会,可是她坚持要走。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先给她放一周假,让她回去放松休息一下。临别时,王东春告诉她,学校随时欢迎她回来。也许是王东春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她,后来,这位教师居然又回到了学校。回来后,学校给她适当减轻了工作量,并经常安排校领导和老师,去关心她帮助她尽快适应这里的工作与生活。为真正留住学校的每一位老师,王东春想一切办法,彻底改善老师的住宿条件,为老师们安装上了宽带。现在有了网络,老师们可随时利用互联网查找教学资源,与家人保持联系,与名校名师互联互通,共享优质课件和优质教育资源。这两年,外流教师已大为减少。

然而,学校的老师却又有点怕他,因为他工作上要求高、要求严。他强调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要坚持学习,努力工作。他坚持不打招呼听随堂课,每学期开展教师公开课比赛并评奖,鼓励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竞赛活动。学校倪林红老师教学功底不错,可是缺乏自信。王东春为她搭建平台,鼓励她参加县上的“红烛杯”赛课活动。历经片区、县级,最后获得三等奖,开创了蔡和学校近二十年来的先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王东春的带领下,蔡和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操场全部硬化,改善了教师办公、住宿、生活条件,建起了篮球场、乡村学校青少年宫,组建了学习、舞蹈、音乐、竖笛、篮球等兴趣小组,多次参加省市比赛获得各种奖项。他也先后被评为渠县“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2014年渠县十大“爱星人物”和2015年“四川好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王东春借用艾青的诗句阐释了他的育人情怀。刚刚步入不惑年纪的他,将激情满怀,用爱书写无悔的教育人生。当谈及学校教育未来发展时,王东春信心百倍地告诉笔者,今后将依托该校十佳孝心少年、美德少年蒲晓燕、文清燕等同学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全校师生立德树人,把爱心献给学生、把孝心献给父母长辈、把善心献给社会,真正把学校打造成为处处弥漫“爱心、孝心、善心”的“三心”校园。

 

扫一扫,欢迎关注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