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渠县6000多贫困户“搬”出穷窝“迁”入幸福
去年12月22日,清晨的雾霭还未散尽, 渠县 鲜渡镇米坡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却热闹非凡。阵阵鞭炮声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郭其安与其他24户贫困户作别低矮潮湿的危房,搬进了新居。
看着别具川东民居特色的新房周围,宽敞的水泥路环绕,水、电等基础配套齐全,卫生站、农家书屋、文化健身广场一应俱全,郭其安将一幅“扶贫困倍感党恩深、逢盛世更觉国威壮”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感谢党的扶贫政策。
精准脱贫,不落一人!今年以来,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渠县 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已投入资金49415.73万元,43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主体完工,6621困难群众将于年底搬入新居。
科学规划建好房
吃上自来水,住上新房子,走上柏油路……这样的好日子,对于在深山里住了大半辈子的东安乡贫困户廖忠锡来说,就如同做梦。然而,这一切却真实地发生了。
为圆困难群众“安居梦”,聚焦“挪穷窝”, 渠县 坚持“一避二让三高”原则,科学选址和规划搬迁安置点,在选址上推行“易地搬迁+园区、景区、城区、社区”,在实现就业上推行“易地搬迁+电子商务、产业扶持、乡村旅游”,保障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同时, 渠县 130个贫困村在规划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交通、生产等要素,并经过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最终确定建房点。经过四个月抢工期、抓进度、挂图作战,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随之村级卫生站、文化健身广场配套周围....让这些原本不起眼的小村庄一也下变得“高端、大气”了很多。
“选好地,建好房,是贫困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 渠县 以工代赈办主任张明介绍说,“为了搬迁出来的群众住得好,县乡两级还筹措专项资金为每个安置点完善了路灯、绿化、建设器材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眼下, 渠县 年初承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783户和散建、购房安置1362户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水泥路通道了家门前,还有跳坝坝舞的健身广场,没想到精准扶贫让我们搬出了穷窝,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幸福,廖忠锡如是说。
新居新貌新气象
米坡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粉墙黛瓦的新居墙壁上贴着“勤劳”、“和谐”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化挂画,不仅给安置点增添了别具一格的“生动”,更显出新村的浓浓的文化氛围。
“村里每天都会播放大喇叭,还有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米坡村第一书记徐波向记者介绍:“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宣讲教育,村里营造出了勤劳、孝善、和谐的文化氛围,一些大爷大妈乱扔垃圾,乱摆杂物的不良习惯改变了很多!”
宣传字画、大喇叭、村民院坝会、农民夜校......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成了安置点好风气养成的重要抓手。尤其是 渠县 农民夜校中开办的能人授课讲堂,通过群众代表现身说法、示范引领,为好风尚形成树立了标杆。
“文广局修建了文化墙,乡上又配套了垃圾桶、文明警示语,目的就是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渠县 定远乡乡长张海江告诉记者。
产业发展强支撑
“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土特产就能销往全国各地。这样一来,我们也有信心带领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了。”喜获丰收,汇东乡白腊村“土货一号”香葱基地业主吴晓洪信心满怀。
一直以来, 渠县 汇东乡白腊村被州河、巴河两条大河切断。12个村民小组共有贫困人口387人,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到了18%,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足,严重制约着全村的发展。今年,在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帮扶联系下,引进业主吴晓洪建立生态佐料种植基地,一年时间,由香葱、生姜、跑山鸡、土鸡蛋等土特产组成的“土货一号”品牌正式亮相市场,成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年可实现人均增收约600元。
而在渠南大山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6000多亩的亚博柠檬基地早已为即将搬入新居的困难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村民可以筹资成为股东,参与管理,也可以入园打工挣钱”,柠檬种植大户雷震介绍说,“柠檬园每年能够为附近群众提供近200个岗位,采摘季节,每人每天最多可以挣到150元。”
“只有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形成同步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 渠县 县委书记苟小莉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就是要让搬入新居的群众顺利在家门口就业,从而激发他们致富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家门口就业,让入住群众一夜之间由农民变“工人”,改变的不光是收入方式,更重要的是根植于几代人心里的生存和思维模式。“易地搬迁+电子商务、产业扶持、乡村旅游”等多种方式相融合的“‘易地搬迁+’模式”,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搬”出了穷窝,迁”入了幸福,也将继续成为 渠县 进一步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抓手。 (罗昊东 简朝龙 吴涛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