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清风景区”对于“城乡融合”的示范意义

03.08.2015  22:51

      巴州区化成镇与兴文新区仅一山(陈凤垭)之隔,石家湾隧道贯通后,二者可连为一体,然后再与2.2公里长、48米宽、双向四车道的“清风大道”相衔接……如此,化成镇5平方公里建成区(规划)就能与兴文及主城区实现“城乡融合”——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作支撑,以资源作保障,以群众及社会认同和参与作基础……此即为统筹城乡在化成这座在建“生态小镇”中所显现出来的市、县(区)、乡(镇)“三级统筹”特色。

农业小镇将升格为现代“清风景区

  对党委、政府工作展开评议,是何青松出任化成镇党委书记以来时常要做的一项工作。参与评议的人员主要是该镇领导干部及“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及驻镇政协委员)。评议范围除日常性工作以外,还涉及发展定位、产业规划等大事。

  山区城市郊区难得有像化成水库那样的中型水库,化成因为有水库而长期成为主城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去处。虽是农业小镇,化成的干部、群众却深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化成镇文化站站长梁显君说:“镇上每次开评议会时,发展旅游的呼声都很高,意见也相当一致”。这为市、区两级下决心把化成打造成高品位城郊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决策基础,也为建设旅游目的地而必须开展较大规模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建设“清风景区”,规划是龙头。化成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谯杰(市委目督办督查科长、下派干部)介绍说,化成的定位是“巴城后花园、兴文服务区”。城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环湖文化公园”面积2.3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8平方公里,陆、水占比接近1:1——大凡旅游,“”与“”为其核心元素,而山区地区往往“”多“”少,化成却拥有陆、水占比1:1的优势,放眼全市,无出其右。

      三级统筹”加快“清风景区”建设步伐

  “相互扯皮”、“互相推诿”一类言语是人们批评“各自为政”的惯常用语。化成是传统景区,域内既有一些市级机构,如化湖水库管委会、廉政教育中心与法纪教育基地等,也有不少事权属于区级部门的机构。因而,要快速建设高品位“清风景区”,不采取“三级统筹”手段是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

  说到底,“统筹城乡”的核心,就是把“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理念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落实到农村去,进而促进农村社会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与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这涉及三个关键问题,一是统筹区域的确立,巴州区区域面积大,这就要求有选择地逐步推进,此为“决策统筹”;二是项目推进主体的层级界定,所谓“市重点项目”、“区重点项目”,就是指单个项目由市级或区级部门为业主进行统筹推进的问题,此为“项目统筹”;三是项目实施区域的乡(镇)党委、政府既要以上级统筹行动作为“规定动作”,发挥好配合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乡(镇)本级主观能动性,做好“自选动作”,此为“事权统筹”。

  事实上,“统筹”从来就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方法。化成水库本身就是当年县委、县政府统筹全县力量参与建设的成果;早几年实施的化成水库病害整治工程,也是市、区两级水务部门在国家项目支持下的统筹成果。如今,从统筹城乡角度看,把化成镇提升改造成现代旅游目的地的“清风景区”,最关键的做法仍然是市、县(区)、乡(镇)“三级统筹”。

乡(镇)在“三级统筹”中具有“底部基础”地位

  在“三级统筹”中,乡(镇)居于“底部基础”地位。因此,观察乡(镇)工作质量的高低,既要看其贯彻落实市、县(区)两级“规定动作”的实效,也要看其“自选动作”的业绩。

  时下,大规模建设使化成镇变成一个巨大的作业现场,几十台推土机、挖掘机等现代机械设备及数百人的劳务队伍随时都在轰轰烈烈地工作着。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却连接着化成镇、村(社区)两级干部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核心是配合市、县(区)重点项目的展开做好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其重要性事关项目推进的速度与成败,以及社会稳定,是基础工作中的基础工作。

  “自选动作”方面,化成镇近年在依托新村建设发展产业方面有较好表现,主要采取招商引资、吸引回乡人士创业及联合大专院校等方式建起了一批苗木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如玫瑰产业园、李子园、中药材产业园、吴家河生态农庄等。

  化成镇拥有“全国重点镇”、“全省重点镇”及“巴州区扩权强镇试点镇”等称号。作为“扩权镇”,化成目前正在进行整合行政资源、加强镇本级统筹协调能力的探索与尝试。这对于夯实“三级统筹”的“底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