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空气值万亿”昭示治理思路转变
各地两会正在陆续召开,不断有一些新问题、新话题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如何治理雾霾就是其中之一。据媒体披露,北京市两会上,与政协委员就经济发展专题座谈时,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为了到2017年能够天蓝、水清、地绿,投资1万亿元也是值得的。
且不说“一万亿”投资规模有多大,透过其中表达的执政情怀和治理决心令人深思。早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为了实施让北京空气环境变得更好的“还蓝天计划”,首钢等大型工业企业都进行了搬迁,耗资巨大,但是,当首钢搬到河北省唐山市地界,很多人以为从此可以松一口气时,才发现,雾霾开始笼罩在身边。
北京、天津、唐山确实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一方污染,其他地方难以独善其身。北京的雾霾天气,一定有周边城市的工业污染“贡献”。从大气治理角度讲,首钢从未走远,依旧在每一个北京市民身边。因而,需要下更大决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真正赢得“蓝天”。
由此,人们看到,当北京下定决心,准备投入巨资治理雾霾时,首先就要跨越传统的行政区域概念,放弃各自为战的地方思维,而是要协助河北、天津等地关停一大批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其间的利益调整盘根错节,补偿机制纷繁复杂,不光考验治理者的决心和耐心,更对相关措施背后的治理智慧和执行能力是个重要挑战。
过去,有人习惯于“谁的孩子谁抱走”、“各家自扫门前雪”,上级一声令下,各地政府干好自己地盘上的事情即可。超越管辖范围和职权之外的事情,潜意识里是不能触碰的,各怀心事,心照不宣。同时,“手不要伸得太长”也是地方政府官员施政的现实禁忌。但是,当曾经大干快上工业的河北遇到调整难度和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以此为导向的倒逼机制,就迫切要求北京市的市长操心和过问河北当地的发展路径不畅、GDP增速减缓、减少污染缺乏资金等具体诉求。因而,破除地方主义、空气治理一盘棋,北京可能付出的“一万亿”很大一部分是投给河北的时候,对两地的发展模式和社会治理思路都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以此为契机,在经济和社会融合方面,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大批在北京工作的人在河北省三河、固安、香河等地购房安家,每天都有数以十万计的人以上下班的潮汐规律奔波其间,迫切需要为这些跨省上班族提供便捷的基础公共服务,连通北京和这些地方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有句话说,“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什么是最宝贵的”。曾经在身边不以为然的寻常景象,清水、绿地、蓝天,当污染来袭、雾霾围城的时候,尤其让人感到生态环境的重要和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切肤之痛。对此,王安顺已经深切认识到“空气污染是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为此,他还代表北京市与中央签订了责任状,具体时间表就是2017年实现大气污染的改善。
时间的期限,让人有了紧迫感,北京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和加大投入力度,都是题中应有之意。政府财政投入之外,如何调动社会积极性,让更多民众和企业投入到空气治理中来,也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