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深水区——上海自贸试验区半年运行三大亮点盘点

30.03.2014  00:34

新华网上海3月29日电(记者季明、何欣荣)3月29日,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恰满半年。这块承载着改革开放重任的热土不负重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整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运营有序。通过分析一系列运行数据,可以一窥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功能拓展和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的扎实进步。

7492户新设企业:市场主体给制度创新投高票

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只有用制度创新来替代政策优惠,上海自贸区才能做到试验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可复制、可推广。

成立半年来,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工商注册登记从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海关监管从先报关、后入区改为先入区、后报关,国际贸易启动“单一窗口”试点……

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超乎预期。记者采访了解到,截至3月25日,上海自贸区办结新设企业7492户,其中外资628户,平均每户注册资本468万美元。内资企业6864户,平均每户注册资本2116万元。如果再加上已办理核名手续但还没有设立的企业,数量将达到一万户左右。这意味着,在吸引企业入驻方面,上海自贸区半年交出的成绩赶上了过去二十年。

我们并不追求企业注册的数量,但这样的情况说明一个道理:制度创新比政策优惠对企业更有吸引力。”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过去搞开发区,虽然有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但企业入驻情况远不能和自贸区相比。

上海畅联国际物流股份公司副总裁王毅东对此颇为肯定。他告诉记者,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后,货物通关时间平均缩短2天至3天,节约物流成本10%左右。“国际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时间是最重要的竞争指标之一。

51条金融措施:为“四个中心”功能拓展奠定基础

在制度创新之外,上海自贸区大力实施功能拓展,与“四个中心”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上海金融办主任郑杨近期表示,自贸区挂牌以来,一行三会已累计出台51条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近期,央行又公布跨境人民币支付、人民币跨境使用、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放开等5项金融实施细则。

在政策指引下,一大批功能性平台机构加速向自贸区集聚。上海期货交易所已在区内设立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产品完成开发,预计年内可以推出。此外,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金融要素市场均计划在自贸区内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交易服务平台。

国际贸易中心快马加鞭。当前,国内大多数的跨国公司总部,仅负责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活动,而不具备资金结算调度这一核心功能。上海自贸区利用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发展有结算功能的跨国公司亚太总部,持续提升总部经济质量。

除了引进来,在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的对外投资备案制度正发挥积极效应。据统计,截至3月25日,自贸区管委会共办结境外投资项目备案19例,总投资近8亿美元。

国家航运中心同样劈波斩浪。国际快件中转集拼业务试点启动后,平均节省递送时间约8个小时。随着航运服务业扩大开放,自贸区已颁出第一张国际船舶管理执照,开始为外国船东管理船舶。目前,自贸区还在探索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以吸引庞大的中资方便旗船队回归。

40%瘦身力度:与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接轨

初步考虑,2014版负面清单将力争缩短40%左右。”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近期表示。

在此前的全国两会上,上海市长杨雄也表示2013版清单按照我国国民经济分类,看起来相对较长。2014版负面清单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负面清单只是一个侧面。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我国参与高水平的国际贸易投资谈判提供依据,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是一条必经之路。

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指出,负面清单的核心不是长短问题,而是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如果公布的清单很短,但做的时候还有很多限制,这样的清单只是形式。通过负面清单,树立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除了负面清单外,今年上海自贸区还将在竞争中立原则、权益保护制度等方面展开试验。上海市副市长、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说,自贸试验区在全局上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着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国际国内要素市场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