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深处有成都,绿色发展理念在成都落地生根

28.07.2018  01:41

  新华网成都7月27日电(张晋龙)因为湿润的气候条件,我国的南方城市无论大小,总是不乏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绚丽的花草,比如杭州的西湖、武汉的东湖,不仅是城市生态保障的重要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是城市的绿化环境并不能与公园城市划上等号。地处南方的成都率先发力,提出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都的做法不仅更新了自身对绿色资产的认识,更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样本。

  成都市对绿色资产的利用可以用“为底色增绿”来形容。作为长江上游一道生态屏障,“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成都,自古以来绿色就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为底色增绿,从施政理念上树立了“绿色资产”的观念,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部署,随后的第五次城市总规提出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成中央绿心,成都市域格局从此由“两山夹一城”变成“一山连两翼”。刚刚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早见成效、早出成果。成都始终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施政全程,创造性的为城市底色添绿,为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在成都的落地生根更需要有来自产业的支撑。公园城市不仅有公园,更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去年以来,成都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着力发掘新的绿色增长点,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产业增绿效果显著。2017年,成都完成建成区和场镇餐饮店“煤改气”“煤改电”3968家,全市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5.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达33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650亿元。

  为了让绿色产业这个公园城市之“”发展壮大,成都市提出了强化创新驱动的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清洁高效的绿色资源体系、创新乡村振兴的产业模式以及打造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创造新消费四大举措。在成都,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正在建立。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老百姓共享“绿色福利”,公众绿色意识的提升还可以反哺城市的人文气息,从而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宜居为成都吸引人才加了不少分。位于成都北三环外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郁郁葱葱的大树随处可见,对自然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大熊猫种群在这里怡然自得。成都市内的公园、慢道、景观道、林盘院落、休闲设备更是比比皆是。成都正在建设的天府绿道更是新晋的网红打卡处。环境好了,市民一贯崇尚的绿色生活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其中“以骑代车”的市民越来越多,这让成都的骑行指数在新一线城市中长期排名首位。

  成都的舒适宜人已经深入人心,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满足了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和向往。绿色,正在浸润这座现代宜居都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成都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持久的优势。

责任编辑:张维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