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渣土受纳场生意经:利润上千万 年租金仅1元
每经记者 肖乐 吴瞬 摄影报道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余泥渣土成为隐患。去年底,深圳柳溪工业园旁的渣土受纳场就发生滑坡事故。
本月初,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焕宁表示,目前国务院调查组在现场勘查调查工作已经完结,正在对个别问题进行深入论证,并用这些论证来修改完善调查报告。
近 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得知,深圳城市建设与余泥渣土处理的矛盾突出,全市在用的余泥渣土受纳场只有6座,剩余库容约1600万立方米。《深圳市固 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告》显示,2014年深圳市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3500万立方米(含工程弃土)。除工程回填交换和运往市外处理外,全年约2200万 立方米通过受纳场填埋和再生利用处理。仅以深圳市政府建设的受纳场每吨收费6元的标准计算,全市几大废土受纳场的生意,就达亿元以上。
不过,在“渣土围城”的困局之下,废土受纳场却存在防护措施、违规转包等问题,甚至有的利润上万千的项目,土地租金仅为1元/年。
●滑坡影响:企业运土成本增加
深圳龙华新区部九窝,这个深圳最大的余泥渣土受纳场。“雨天一身泥,晴天满身土,高峰时有差不多200辆泥头车排队进场”,深受其扰的居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部九窝余泥渣土受纳场看到,已经不见昔日泥头车排成长龙等待进入受纳场的景象。受纳场入口处的一位保安告诉记者,受滑坡事故的影响,部九窝受纳场一个多月以前已经停止收土了,“现在是暂时停止运营,后续具体的安排还要等相关部门的指示。”
据 了解,为处理深圳轨道交通二期余泥渣土,深圳于2008年启用了部九窝受纳场;2011年占地2平方公里的部九窝二期开建,2013年4月投入运营。一直 以来,部九窝只接受轨道交通工程弃土和其他重点工程弃土。库容约3800万立方米的受纳场,目前已填埋约2800万立方米,年处理工程弃土约1500万立 方米。
滑坡事件之后,即使是重点保障的轨道交通工程弃土也无法进入部九窝受纳场。深圳地铁6号线一位施工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的土都是往部九窝,现在产生的土没地方运,只能堆在现场或者回填基坑。
“深圳现在比较紧张,我们也在联系东莞等其他区域,看有没有地方运土。”该负责人表示,受纳场关停对于工程进度的影响非常大,等到七八月份,每天可能产生两三千吨渣土。
在一处住宅工地,记者看到,一辆泥头车正准备往外运送渣土。泥头车司机告诉记者,土是往惠州运的。现场一位负责人表示,因为深圳市内已经基本没地方堆土,现在都要往远一些的地方运,“运输距离增加,处理成本必然上升,到时候需要回填,还得从外面买土。”
●受纳场问题:防护不到位 违规转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一位泥头车队队长处了解到,在深圳滑坡之后,受纳场均已关闭,他们目前余泥渣土都没法运输出深圳,而是找了一个工地暂时储存,后期还会将这些渣土再次卖出去。他还表示,目前运输一车渣土包括处置费的价格在500元左右,再次出售的价格相差不大。
据此计算,上述泥头车主仅在一车渣土上的收入就可达到千元左右,即使除去运输费和储存费,同样获利颇丰。
2013年,有媒体报道称,每天通过部九窝收费站的车辆超过2000台,泥头车倾倒收费以吨数计算,一般160元~180元一车,装得比较满的一般在200元以上。按平均每辆车180元计算,受纳场每天的收入超过36万元。
事实上,受纳场向来都是一个令人眼红的生意,但这背后却存在管理运营混乱、违规转包经营、缺乏监管等现象。
据 了解,2008年深圳市龙华新区建设的部九窝一期受纳场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由深圳绿发鹏程负责,而绿发鹏程从中标到运营、监管等环节均受到质疑。 2012年,绿发鹏程更是以1元/年的价格再次租下部九窝的一块3万平方米的土地。当年6月,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曾对部九窝做过可行 性研究报告,报告分析认为,该项目年平均利润总额为1202.15万元。
但是,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绿发鹏程规划的项目建筑垃圾处理车间迟迟未能建成,对周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同时还遭到合作方起诉其违规转包,被指违法倾倒建筑垃圾等。
面对受纳场的诸多乱象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后部九窝二期工程开始由政府投资建设,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规划面积261万平方米,设计库容量约为3000万立方米,总投资约3.52亿元。
深圳滑坡现场的红坳余泥渣土临时受纳场存在的违规问题也不少。除相关安全防护措施未执行到位外,红坳余泥渣土临时受纳场的运营方绿威物业公司同样存在违规转包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绿威物业公司获取的一份协议文件显示,绿威物业同深圳市益相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就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市场化运营的相关事宜达成协议,绿威物业一次性收取75万元合作管理费,受纳场的运营管理转让给益相龙。
北京市百瑞律师事务所律师徐西华告诉记者,中标项目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转让的,“如果是工程项目的话,是不允许转包的。因为工程项目会牵涉到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对中标人的资金实力、管理能力也有高要求,招标条件一般很苛刻。”
●管理方向:纳入建设工程监管体系
滑坡事故发生之后,深圳市城管局对市内的受纳场进行了一次安全性调查评估,认为目前在用的6座受纳场建设、施工、运营等主体单位明确,现状总体上安全,可以继续运行使用。
此外,深圳计划新建一批受纳场。按照《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纳场专项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在全市选址规划46座余泥渣土受纳场,总库容约1.7亿立方米,不过规划在滑坡之后面临着重新调整。
深 圳市城管局日前向媒体表示,广东省住建厅正在组织编制新的余泥渣土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标准规范,待新标准规范出台后,对《规划》中仍未建成的受纳场 规划选址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复核,存在安全风险的立即调整。同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运营企业负责受纳场日常运行管理,收费标准则按“一场一价”的原则确 定。
一位深圳市城管局内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政府投资的受纳场由政府定价,6元/吨,采取收支两条线,运营收入统一收归财政, 其中一部分再划拨给受纳场运营单位。而由市场主体投资的受纳场则由投资主体定价。目前受纳场收费尚无统一的政府指导价,“定价标准还在调研之中,需要多几 个试点,如果出台太快,害怕出现偏差。”
在上海,建筑渣土的运输处置费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2009年政府给出的指导价为,陆上堆场储存及带处置每立方米19.80元,即每吨11元;码头船运及带处置则为每立方米26.54 元,即每吨14.74元。
前述深圳市城管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余泥渣土受纳场的相关管理工作将向市住建局移交,未来受纳场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将纳入建设工程监管体系。
●处理路径:填海、堆山造景
据 记者了解,2000年以前,深圳的余泥渣土产生量还较为有限,加上待建土地和低洼地带广泛分布,消化余泥渣土尚不成问题。2001年起,由于待建土地逐步 减少,低洼地带基本填平,建设项目的土地平整变为以“弃方”为主,同时国家开始严格管制填海行为,城市余泥渣土堆放平衡打破。
随着城市建设 的加快,深圳目前的受纳场库容难以支撑一年,而新建受纳场也无法持续满足要求。根据日前发布的《深圳市2015年度绩效审计工作报告》,2015年至 2018年深圳拟新建受纳场27座,总库容9320万立方米。不过,由于弃土回填及交换利用比例、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均较低,按照目前的受纳量测算, 新建受纳场仅可以使用4年。
对于建筑废弃物受纳场容量的问题,审计建议加强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实行减量化处理,建立全市房屋拆除工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服务房屋拆除工程业主、施工单位与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促进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工作。
据了解,上海市已经于2014年底启用了建筑渣土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在平台上能够清楚看到全市的工地信息、回填点信息以及运输公司信息,每一个回填点的总容量、剩余容量等都清晰在列。
对于深圳余泥渣土未来的出路,深圳市城管局新闻发言人杨雷表示,鉴于深圳市陆域的受纳场规划选址已极为困难,市政府将积极协调国家海洋部门推进深圳的用海项目,以此作为解决工程弃土出路的重要手段。
除了陆域填埋、填海之外,堆山造景也是处理余泥渣土的方向之一。根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规划期内,特区内新建城市公园32个,特区外新建城市公园108个,这些公园也能成为余泥渣土的容纳场所。
记者观察
万亿建筑垃圾再利用市场 专业企业仅20余家
◎每经记者 肖乐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行业,企业毛利率可高达39%。
工 信部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为几千万吨,利用率不到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中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 化(2014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仅有20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工作,刚刚挂牌新三板的许昌金科资源再生股 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金科)综合毛利率为39%。
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规模日益扩大,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另一方面,专业化处理企业数量少,行业认知不充分。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建筑垃圾管理和再利用的不重视正严重影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进程。
建筑垃圾利用率极低
利用余泥渣土生产再生骨料和建材,是目前余泥渣土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而利用再生骨料和混凝土则可以制成各类建筑用砖等建材。
据了解,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但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还不到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日韩达到95%。
观念的缺位是导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一大原因。侯宇轩表示,这体现在很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相关部门积极性不高,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数量少且进度慢。
此 外,再生建材相比于普通建材的优势不明显也是阻碍行业发展的原因。据侯宇轩介绍,目前来看,市场对再生材料认识不足,再生建材相对于传统建材有绿色环保、 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像建筑垃圾再利用形成的轻集料混凝土砖没有经历烧制环节,强度方面存在劣势。此外,一些再生建材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建材,这些都导致再生 建材无法获得市场青睐。
不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人估算,有效开发后,我国的建筑垃圾利用率最终可达95%以上,若2020年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可以创造万亿元价值。
《每 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深圳余泥渣土受纳场的中期处理规划中,制造建材被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规划显示,到2020年,深圳的余泥渣土处理以制造建材 和土地回填、填海造地为主,以陆域受纳为辅。制造建材的比例要求达到拆建物料的80%以上,土地回填和填海造地的比例要求达到余土的50%以上。
行业需政策扶持
上述《报告》指出,我国仅有20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生产建筑垃圾再生砖,但产量不高,质量尚不稳定,应用工程有限。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德国垃圾处理具有巨大的市场,有超过20万从业人员,每年约产生50亿欧元的经济效益,其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达87%。
在我国,建筑垃圾回收行业一般是特许经营模式,因此存在较高的政策壁垒。侯宇轩表示,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涉及部门较多,监管难度较大,特许经营模式能方便政府监管。
也 正因现阶段行业企业较少,一些企业的毛利率保持着较高水平。许昌金科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15年上半年,公司来源于建筑垃圾清运、建筑垃圾填埋、建筑 砂石骨料以及再生砖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080万元、55万元、72万元以及845万元。而建筑垃圾回收、建筑砂石骨料、再生砖的毛利率分别为 37.05%、43.56%和54.95%,综合毛利率达38.99%,2015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达1260万元。
许昌金科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广,未来可能出现多家建筑垃圾利用企业参与建筑垃圾清运特许经营权的竞标,可能导致公司毛利率水平下降。
侯 宇轩表示,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垃圾产业的发展,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把推进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列为第十项重点任 务;201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劳务享受70%增值税退税比例,其他符合再生建材技术标准的也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退税比 例。
尽管有财政补贴,但建筑垃圾回收处理需要投入巨资,这让不少企业持观望态度。未来,完善建筑垃圾再生建材质量标准体系,以及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等措施,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乔雷华 SN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