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年内启动地方立法治霾 力争2017年PM2.5降21%
深圳年内将立法治霾。图为1月8日因灰霾严重,一位女市民戴上口罩才外出。鲁力 摄
追霾系列报道
在去年1月公布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市长许勤提出“打造美丽深圳”概念。事实上,在不少市民心里,“美丽深圳”应从呼吸开始。
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圳为这一美好愿景制订了一系列详细规划。深圳提出力争2015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并制订“深40条”细化任务,16个部门联合治理大气污染。
明年要达国家新标,今年内一系列治理措施必须取得阶段性进展,深圳治霾已经进入关键年。
目标
力争2017年PM2.5下降21%
今年1月,环境保护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责任书”),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明确了广东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15%的目标。事实上,深圳定下的目标更为严格,根据《深圳市大气质量环境提升计划》,力争在2017年实现PM2.5年平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这意味着相比2012年需下降21%。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谭清良说,去年5月30日,深圳召开了由许勤主持召开的全市环境形势分析会,专题研究以PM2.5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去年9月20日,深圳正式公布了《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大气质量提升计划”)。
大气质量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了深圳市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目标:经过3年努力,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十二五”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气,年灰霾天数控制在70天以内;2015年全市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PM2.5年均浓度平均值低于33微克/立方米,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2016年PM2.5年均浓度低于32微克/立方米;2017年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
据了解,2012年深圳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也就是说,到2015年深圳PM2.5需下降13.1%,2016年需下降15.7%,2017年力争下降21%,这一目标比环境保护部与广东省签订责任书的要求提早了两年。
解读
年度目标还需考虑气象因素
这一具有“超前意识”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对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黄晓锋认为,和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深圳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治理思路,如果治理得当,在全国四大城市中,深圳最有可能成为大气质量率先达标的城市。“不过,目前深圳大气质量已经进入最为艰难的深化控制期,如果方向不当,未来也可能会出现反弹的现象。”
此外,黄晓锋还强调,气象条件对当年大气环境质量评估结果的影响巨大,PM2.5年均浓度控制目标能否实现,还要考虑未来几年的气象环境因素。在2012年,就出现了历史上较为利好的天气,冬天灰霾高发季节出现连日降雨,受其影响,深圳当年灰霾天数量明显减少,只有77天,比上一年下降31.3%。“如果2017年的气象环境本身比较差,即使我们下大力度治理,那么那一年达标的难度也会很大。”
措施
“深40条”细化治污时间表
除了详细的目标,大气质量提升计划还有针对性地提出全面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工作任务,涉及10大项40小项,被简称为“深40条”。具体包括严控新建项目污染排放、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以及提升大气污染监测、科研和应急管理能力等10项。
记者发现,“深40条”中每一项任务都提出具体细化的时间表,其中大多数目标集中在2014年实施,“深圳要力争在2015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很标准,今年很多治理工作必须实现阶段性突破,其效果才能在明年体现出来。”谭清良说。这也意味着,今年将是治霾的“关键年”。
记者从市人居委获悉,大气质量提升计划中,规定在2013推进的各项目标基本完成。例如,根据深圳灰霾源研究结果,深圳PM2.5排放中超过三成来自机动车,因此,机动车污染源控制尤其是黄标车管理成为“重中之重”,明确在2013年7月起实施黄标车提前淘汰相关奖励补贴办法,今年起公共服务类黄标车置换成国IV以上排放标准车辆或清洁能源汽车,目前两项任务已经如期完成。不过,今年的目标是在年底前淘汰全部营运黄标车并从2015年起全市限行黄标车,任务相当关键。
保障
今年启动治理大气地方立法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立法保障,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谭清良坦言,立法和制度相关层面的建设对深圳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实际上,市人大对于大气环境治理的相关工作早在去年已经启动,2013年深圳市五届五次人大会议期间,郑学定、胡萍等5位人大代表提交6件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建议,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69次主任会议决定合并成《关于加强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建议》交由市政府重点办理。今年,市人大正式启动深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相关立法工作,并将其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强调根据深圳自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污染防治需求,通过立法完善本市大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在具体治理层面,提出建立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联系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任联席会议第一召集人,协调统筹16个部门“合力”治理大气问题。同时,各单位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工作的成效也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行政监察范围,从而使责任主体得到进一步明确,加强监督考核的力度。
此外,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受到区域影响较大,因此,区域联动治理也是深圳大气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之一。黄晓锋告诉记者,深圳位于珠三角东部,根据地理位置及气象变化,深圳大气环境受惠州、东莞及汕头汕尾地区影响较大,同时,深圳大气环境对香港的影响较大。对此,大气质量提升计划中提出加强与香港、东莞、惠州等地区联防联治工作,提高机动车尾气污染管理水平还被列为三地协作的重点工作。
他山之石
伦敦经验:法规先行对症下药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幕场景让人震撼:绿色大地突然崩裂,巨大的黑色烟囱拔地而起,现场宛若地狱般阴森凄苦,这就是工业革命。具有反思意味的一幕不禁让人回忆起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开始,伦敦出现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在此之后两个月内,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立法先行、针对性治理、严格标准化、科技支撑、因地制宜成为“雾都”摘帽历程中的几大关键词。
出台立法强制工业改造
1956年,《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一系列强制性治理措施的到位,其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要求工业企业改造烟囱,并且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等。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并制订了明确的处罚措施。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进一步降到5天。可见“立法先行”的作用。
分析排放源“对症下药”
大气污染治理进入精细化阶段后,“对症下药”就极为重要。上世纪80年代后,根据污染源的变化,伦敦大气污染治理由工业污染治理进入交通污染治理阶段。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
制订严格检测标准
1995年起,英国制订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
高科技手段筛选治理方案
伦敦国王学院的环境研究部门负责为伦敦市政府提供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有时候,我们就要制订地方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来解决具体问题,这就是英国的空气质量战略。”伦敦国王学院西姆·比弗斯博士说,他们首先会提供多种设想,然后经过数学模型运算及多种检测找到其中最有效的方案。(记者 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