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获批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4.04.2017  20:20
四川大学获批建设“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来源: www.scude.cc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四川大学把握国家未来能源安全和深地科技进军的重大战略需求,联合国内优势研发团队,积极开展深地科学战略前沿研究,拓展深地战略空间、抢占深地科学领域国际科技制高点。为了汇聚国内外一流深地科学与工程人才,协同开展深地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发,为深地工程实践提供战略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四川大学以“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条件为基础,以打造深地科学与工程人才高地为目的,提出建设面向深地科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专家论证、教育部审核同意,教育部发文决定“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的一个重要科技创新基地。
       
          深部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安全、有效开发和可靠储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能源战略安全,持续、安全、绿色的能源供应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刚性需求。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为题,论述国家战略科技支撑需求时,举例强调“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2013年,科技部万钢部长指出,我国科技工作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着力攻克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不断拓展中国发展的战略空间。目前我国在“深空”、“深海”和“深蓝”等影响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深地”战略科学领域仍需大力发展前沿研究。
       
          为推动我国深地科学研究,四川大学牵头召开了多次专题论证及讨论会,布局深地科学战略发展计划。2015年11月15日,四川大学主办极深岩石力学与微生物学地下实验室科学探索研讨会,对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埋深2400m极深条件的前缘科学问题展开讨论;2016年4月16日、4月23日和5月2日四川大学牵头召开“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申报研讨会并于2016年5月10日顺利通过答辩,谢和平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随后2016年8月22日~24日, “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启动大会在四川西昌顺利召开,四川大学迈出深地科学研究重要一步;2016年12月16日,四川大学组织召开了深部固体资源智能化流态化开采关键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谢和平院士就深部煤炭资源智能化流态化开采关键技术实施方案做了全面介绍,为深部资源获取能力的提升方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2017年1月4日,四川大学主持召开了“深地生态圈”研讨会,谢和平院士针对“深地岩石化学对人体生理健康影响”、“增重效应对生命和细胞的影响”、“深地物种高能生命周期研究”三方面提出了创新思路和技术上的突破要点;2017年1月4日,四川大学主持召开了“深地原位保真取芯与测试技术”专题研讨会,谢和平院士为深地原位保真取芯与测试技术提出了研究思路、要求及相应技术标准;2017年2月4日~5日,校长谢和平院士在中国矿业大学主持召开了“深地科学及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讨会,就“深地生态圈与地下空间利用”、“深地空间舱与深地科学规律探索”、“废弃矿井开发利用”、“深部矿产资源流态化开采技术构想”等主题进行了重点研讨;2017年2月14日,谢和平院士在北京主持召开“煤矿废弃矿井转型升级与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专家咨询会,会上谢和平院士系统阐述了地下空间利用现状与趋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构想及关键技术,地下生态圈构建及主要研究方向,地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及京西废弃矿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构想;2017年2月19日,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北京主持召开“深部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技术”研讨会,会上谢和平院士进一步明确了煤炭3.0、4.0、5.0的界限以及流态化开采理论和技术;2017年4月12日,“京西关停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成都召开,论证了谢和平院士牵头编制的“京西关停矿井空间开发利用总体方案”。经过前期探索,四川大学在深地科学探索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谢和平院士先后发表了题为《深部开采的定量界定与分析》、《深部岩体力学研究与探索》、《深地科学领域的若干颠覆性技术构想和研究方向》、《“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构想与预期成果展望》、《深地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理论与技术构想》、《地下生态城市与深地生态圈战略构想及其关键技术展望》等科技论文,对我国深地科学探索指明了方向。
       
          为了打造深地科学探索高地,四川大学提出建设面向深地科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6年11月19日,组织召开了“能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实验室建设发展研讨会,研究论证实验室更名为“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事宜,实验室主任谢和平院士就实验室拟更名及研究方向调整内容作了专题报告,学术委员会专家针对实验室更名及未来发展相关问题,与实验室研究团队进行了充分研讨,确立了实验室新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深地科学规律及深部岩石力学、 深地能源开发新原理与新技术、深部地下工程响应及灾害力学、深部地下工程耐久性与安全性。专家组一致认为,拟更名的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提出的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方针吻合,论证充分,具备更名条件,建议上报教育部批准。随后,四川大学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教技[2015]3号)规定,正式向教育部提出更名和研究方向调整申请,于2017年2月21日获教育部批准(教技厅函[2017]17号)。调整后的“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方面保持并能继续发挥原有学科优势、凸显专业特色,另一方面更利于推动学科交叉和聚焦世界科学前沿。
       
          附: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原“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于2014年6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正式开放运行。2017年2月 “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0名,其中教授级学术骨干21人,现有空间1000余平方米,拥有一批总值超过3100万元的先进实验室仪器设备,其中五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 21 台。
       
          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总体定位于围绕突破深地科学研究重大科学问题、融合深地能源和深部地下工程领域科学技术成果,为深地工程实践提供战略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的国际一流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地科学规律及深部岩石力学、 深地能源开发新原理与新技术、深部地下工程响应及灾害力学、深部地下工程耐久性与安全性。
       
          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汇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2人、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新世纪/跨世纪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8人、海外名校归国博士9人。青年人才储备方面,拥有“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动力灾变力学与工程防灾教育部创新团队及其滚动支持团队、“岩土工程动力灾害与安全防护”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
       
          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力学所白以龙院士,实验室主任为谢和平院士,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为王清远教授。
       
          近年来,以实验室主任谢和平院士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与国内国外相关机构协同创新,牵头组织实施或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 (执行期2016-2019)、973计划项目“深部岩体强卸荷大变形演化与致灾机理”、973计划项目“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在内的10余项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度高的各类重大项目及重要横向科研项目。依托上述项目的科研成果,近三年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等各类奖励,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开展深地科学探索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图为:实验室主任谢和平院士向学术委员会汇报实验室更名及研究方向调整方案
       
        (转自四川大学新闻网)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