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走转改” 党报改进创新服务群众

13.01.2014  13:45

原标题: 深化“走转改” 党报改进创新服务群众

□记者 李丹

爱心使者、传媒先锋”。2013年12月9日一早,一位读者从资阳市乐至县赶到四川日报社送锦旗。送锦旗的人名叫吴光全,6天前,他的妻子江德琴在本报“民情热线”的帮助下,顺利拿到用于二次手术的1.5万元“救命钱”。目前他们已经联系好省医院专家,断骨再续手术有望在近日进行。

近群众身、贴群众心、用群众语、说群众话。《四川日报》民情热线版,只是我省各级党报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改革创新的一个生动缩影。两年来,各级党报坚持“三贴近”,不断强化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时代责任融为一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积极推动党报特别是一版的改进创新,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践行“三贴近

将更多版面留给群众

作为省委机关报,2013年9月,《四川日报》正式开通民情热线(028)86968696。“民情热线”专版从10月起每周定期推出,重点聚焦民生,汇聚民情,针砭时弊,曝光丑恶,努力搭建“党群连心桥”。每篇稿件都集中反映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呼声,曝光问题,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践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开展批评监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将更多的采编力量投入基层,将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以更好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四川日报》还成立群众工作部,以更好地倾听群众呼声,做好群众工作。

各级党报普遍建立基层联系点,从顶层设计上推动“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广元日报》、《泸州日报》等将绩效考评、好稿评选、激励体制与“走转改”挂钩,引导大批编辑记者切实转变作风,深入改革发展主战场和群众生产生活第一线。“精彩总是在路上,地气打通新理念。”《遂宁日报》、《凉山日报》以锤炼队伍、实现人的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记者驻点联系制度,实现在全市所有县区派驻记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刊登了大量散发着泥土芬芳、村民体温的新闻报道。

一版改革创新

鲜活报道登上重要位置

党报的一版,被公认是观察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扇重要窗口。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不断登上版面的重要位置,一些过去很难上一版的新闻报道,现在越来越多呈现在我省各级党报的一版甚至头条。

随着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和剧烈演变,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要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发挥好“定海神针”作用,党报、特别是党报一版的改革创新尤为重要。在深化“走转改”活动中,我省各级党报更加注重由“宣传纸”向“新闻纸”、“思想纸”回归。在主题报道中,注重彰显新闻要素;在重大事件中,敢于和善于发声。

为了让一版真正接地气,《自贡日报》在开设“2013记者走基层”专栏基础上,从当年4月起,在一版开设3个记者个人专栏,激励记者进一步俯下身去接地气、沉下心来做文章,去发现最基层的“闪光点”,去传递老百姓的心声,以增强党报的基层渗透力,提高党报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在改进会议报道方面,《四川日报》、《广安日报》、《乐山日报》对一版的领导活动稿件、会议稿件作出规范,文风上也要求言之有物,平易亲切,力戒贪大求长、官腔官调、矫揉造作。《四川日报》推出了《二代身份证指纹采集进入倒计时》、《1.27亿元专项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等多条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言论是一张报纸的灵魂,也是增强党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积极推进党报一版改革创新中,《攀枝花日报》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人物”配发言论,评论《好心人走过的地方开满鲜花》配发在反映民企一位普通驾驶员用生命挽救乘客安全的通讯稿上,引起读者共鸣。《自贡日报》在一版常设栏目《釜溪新论》,成为报纸释疑解惑、引导舆论、启迪思想的正能量,受到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