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机制改革 强化政策支撑
——四论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本报评论员
适应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新要求,既要抓住重点问题集中攻坚,又要从政策机制层面着手破题、提供保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切实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紧扣实际深化扶贫机制改革,着力构建务实管用的政策支撑体系,推进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机制、政策创新在扶贫工作中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细化完善贫困识别、资金管理、督查考核等制度办法,对贫困村、贫困户逐一建立帮扶台账,落实干部驻村帮扶,强化组织保障和法治保障,初步构建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面对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夺取脱贫奔康全面胜利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今年元旦开张以来,每月营业额达3万元以上。
数据背后,承载的是重建新村村民们奔康致富的幸福梦。
工业“造血”带动就地就业
7月14日,雅安市委召开常委会要求,加快产业重建,为实现灾区长远发展、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创造条件。重建中,雅安市启动新型工业化强市行动计划,切实增强灾区的造血功能。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芦山县产业集中区、荥经工业集中区、成雅工业园等吸引一大批工业项目落地投产。
新型工业化强市行动计划也为灾区群众带来就业机会。7月18日,芦山县产业集中区内,芦山县芦阳镇西江村村民王洪正在四川华创不锈钢型材有限公司车间进行电焊操作。王洪去年参加了芦山县组织的灾后重建免费技能培训,并拿到焊工证。今年5月底,四川华创不锈钢型材有限公司建成投产,王洪应聘为公司焊工技术员。和王洪一起应聘成功的,还有同村的3位老乡。王洪说:“在家门口打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两全其美。”
雅安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在芦山地震灾区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飞地园区。2014年以来,园区共承接和引进恒天汽车、新筑通工新
能源汽车、建安工业、王老吉凉茶等大中型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142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12个,完成投资25.32亿元。园区3年重建结束后,预计可解决上万人就业。
“三百一千”推进致富奔康
“今年茶叶收成好,我们家又新栽培了两亩茶园。”7月17日,荥经县宝峰乡田坝村村民杜伟萍和10多位茶农,认真听取技术员传授茶叶采摘后期防虫害管理技术。近两年来,宝峰乡成立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茶叶规模加工企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一步拓宽茶叶产业链,为茶农增收致富提供有效产业新模式。
立足农业主导产业,带领农村居民奔康致富,是雅安市灾后重建的重要抓手。雅安市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构建“三百一千”的总体农业产业构架,即以雨城、名山茶产业为支撑的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以汉源、石棉水果干果产业基地为支撑的百公里百万亩金果花果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以芦山、天全、宝兴猕猴桃产业基地为支撑的百公里百万亩特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3条产业经济走廊总面积300余万亩、总长度600余公里,贯穿8县(区),辐射带动全市1001个村、120万农民。为确保产业培育取得实效,全市结合灾后农业产业重建,在千里产业经济走廊上整合项目资金13.9亿元,确保261个项目同步落地。
雨城区中里镇东风新村聚居点按照“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田坝村村民杜伟萍和10多位茶农,认真听取技术员传授茶叶采摘后期防虫害管理技术。近两年来,宝峰乡成立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茶叶规模加工企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进一步拓宽茶叶产业链,为茶农增收致富提供有效产业新模式。
立足农业主导产业,带领农村居民奔康致富,是雅安市灾后重建的重要抓手。雅安市根据自然生态条件,构建“三百一千”的总体农业产业构架,即以雨城、名山茶产业为支撑的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以汉源、石棉水果干果产业基地为支撑的百公里百万亩金果花果产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以芦山、天全、宝兴猕猴桃产业基地为支撑的百公里百万亩特色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3条产业经济走廊总面积300余万亩、总长度600余公里,贯穿8县(区),辐射带动全市1001个村、120万农民。为确保产业培育取得实效,全市结合灾后农业产业重建,在千里产业经济走廊上整合项目资金13.9亿元,确保261个项目同步落地。
雨城区中里镇东风新村聚居点按照“小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家变商家”的思路,配套发展茶叶3642亩、猕猴桃产业基地1250亩、现代化温室大棚8个。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主”,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生产经营机制,引进两家农业产业化公司,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个,引导周边上千户农户参与种植,平均产值达3万元/亩,为农民年均创收1.2万元,推动了当地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