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黑名单”制度是否更有效
“除了一些划定红线、必须清理的企业,在淘汰落后方面,建立环保、安全生产等门槛上的黑名单制度,推进起来更有效。”作为杭州湾北岸化工基地的沪郊金山区副区长沈华棣新近对记者说。
专家认为,“黑名单”制度寓“市场之手”的调节于政府的警告之中,把政府与市场“两双手”的效应较好地结合起来,避免淘汰的过高行政成本和“淘而不汰”。
“抄报”给市场
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在打造“升级版”的过程中,都面对淘汰落后这一难关。国内钢铁业,已建立了钢企准入制度,全面清理现有钢铁产能,分批公布合格钢企,被业内称作“白名单”制度。而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化工基地,则建立起了危化产业安全生产的“黑名单”制度。
这个“黑名单”制度起步于去年9月,至今已公布两批共10家“上榜”企业。“这个制度的关键,是要把结果抄报给市场,市场的作用就同时启动了。”金山区经委人士说。
她说的“抄报”给市场,意思是黑名单公布的结果,不仅抄报给近30个相关政府部门,而且还要抄报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更要让相关企业的上下游环节充分知晓。
相关人员举了一个实例:有一家“上榜”企业,很快就感觉到黑名单制度的效力。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政府扶持暂停,特别是上游供料企业变得谨慎,下游用户的“忠诚度”也有了变化。这家企业只有一个选择:要么被淘汰,要么加快整改。
“腾笼换鸟”:行政成本不能太高
在产业升级、工业区“二次开发”中,各地都希望“腾笼换鸟”,把落后的产能清出去,把新兴产业“请进来”。但是,如果仅仅靠政府行政“一双手”,财政回购成本太高。
“除非是划定红线的企业,一般的相对落后的产能,你要他走,没这么容易。”一些具体经办“腾笼换鸟”项目的政府人员说。情况十分复杂:有些是清了企业的落后设备,但土地等资源并未到期、难以“换手”;有些是政府想进行回购,企业则乘机“漫天要价”;有些是企业经营要素比较容易清理,而人员安置、债权债务等社会性问题,迁延时日,难以解决。
“淘汰落后,一定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市场压力,抵得上多少行政淘汰的成本?”沈华棣认为。在金山,针对化工产业的转型,政府一方面列出了3年内必须淘汰的“红线”企业清单,对分散的化工园区进行统一的整合和管理,一方面通过“黑名单”制度等途径,让市场的力量参与进来。企业最怕的,其实是“上游停料、下游停止采购”这样实打实的倒逼环境。
“有效淘汰”才是正能量
通过“黑名单”制度的运转,还有一个效应是:对于淘汰落后的理解,有更深的一个层次。
以前理解的淘汰,可以说是一种硬淘汰,从有到无。“其实更有效的淘汰,是就地转型,不是从有到无,而是从负转正。”经过重组以后新的金山第二工业区负责人对记者说。
“黑名单”制度,要有梯度的体系安排。在金山,“黑名单”之下有一个“警示单”的预备梯级,第一批列入150家在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隐患的企业,这是一个“预备名单”,如果再不整改,就会被列入黑名单。相关人士说,这个预备梯级很重要,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企业整改和转型。就算列入黑名单,挂牌是“一年一轮”,如果及时整改,一年后摘牌“漂白”。如果拒不整改,那就只有“红牌罚出场”。
倒逼机制形成企业内在升级动力,一些传统企业可以重新布局生产基地,匀出土地、资本等要素,及时向更高一端的产业层次上升,建立订单、报关、结算等运营中心。真正有效的淘汰,不是为淘汰而淘汰,而是有效的转型,这才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