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级破圈,淄博可以被复制吗?学者:复制不易,但成功之道可取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过去两个月里,山东淄博从“默默无闻”的北方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火的城市之一。巨大的流量曾让人对淄博在“五一”的表现捏一把汗,但“五一”过后,淄博可谓交出一份优秀答卷,宰客欺客、秩序混乱等负面舆情并未出现。在网友的评论里,淄博的烧烤桌上有人间烟火的温暖,淄博民众和商家有“好客山东”的赤诚,整个淄博展示出一幅政通人和的图景。那么,淄博究竟做对了什么?这波流量过后,淄博能否“长红”?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了淄博。
回乡记:爆火后,淄博的变与不变
“五一”回家,一下高铁记者就直观感受到,“淄博真的火了”。每次回家记者都会乘坐G1061这列北京发往青岛的高铁,印象里列车停靠淄博北站时,下车的人零零星星,但这次单单记者所在的车厢就有20-30人下车。
在淄博就业的同学老傅感慨道,印象里的淄博没有一个假期能一下子涌入这么多外地车牌,不少车辆上还贴着“进淄赶烤”的字样。于是记者决定避开假期高峰,提前去踩踩点,没想到依旧是人挤人。
4月28日15时,记者来到八大局便民市场,这里是“进淄赶烤”的热门打卡地。尽管还有两天才放假,记者看到市场外围停满了河北、天津、江苏、湖北、四川,甚至海南牌照的车辆。进入市场主街,这里的人流量让记者感觉像是来到旅游旺季的南锣鼓巷,除了新晋网红炒锅饼,硬炸肉和汆丸子等独具淄博特色的摊位前也都排满了食客。
记者在市场逛了一圈,发现当地在便民、卫生、安全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多个入口处设置了旅游咨询台,有志愿者给游客答疑;咨询台对面搭建了临时板房,游客可以免费寄存行李;入口处和巷子交叉口处有志愿者和警察维持秩序。一网红小吃店老板告诉记者,在“五一”开始前,各个店铺就已经被要求不许涨价,严禁缺斤少两,有专门人员在市场巡视,随时检查商家的卫生状况和服务态度。
从八大局市场出来后,记者前往位于城市西侧的海月龙宫烧烤城,烧烤城占地100多亩,位于郊区,原本记者以为烧烤城4月27日刚开业,地方又偏,还没放假可能没人去。结果到了之后,现场情景令人震惊,烧烤城的几个主要入口都挤满了人。不到18时,烧烤城内的摊位已基本坐满,一家烧烤摊的老板告诉记者,能进烧烤城的摊位都是经过筛选的,烧烤的口味和服务在本市都有一定口碑,店里每天会备2万多串肉,大概能供应200多桌。
爆棚的人气让烧烤店主们都喜气洋洋,在操持红火生意的同时也对未来满怀希望。当被问到是否担心“五一”后客流会减少时,一家“网红烧烤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他认为,淄博烧烤的热度不会下降。“淄博烧烤本身就是本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主打的就是热情好客的气氛,消费者在这里有好的体验,一定会回头。”
不过也有商家注意到,一些热门打卡地正在悄然转变。八大局一家主要经营家用纺织品的店铺现在卖起了文创文化衫,店主告诉记者,他对市场火爆的最大感受是,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每天来买菜的老人。他说,“现在大量人流涌入,商铺销售的也不再是日常消费品,这样会把周边民众的生活成本拉高。我觉得市场红火不要紧,但不能影响居民生活。”该市场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游客大量涌入后,一些经营日常食品的店铺出现了经营问题。同时,一些商业连锁机构也过来咨询店铺转让事宜。“确实有一些人选择与他们合作,也赚了不少钱。”不过他表示,自己和其他商家不会因为游客增多放弃原来的经营方式,因为这种经营态度,正是淄博的吸引力所在。
“烧烤”中挖掘新动能
“淄博现象”可以说给新消费提供了一个优秀样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学科领军人才、二级教授张伟分析称,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振兴经济亟须寻找突破口,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如何将振兴经济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如何寻找新动能,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淄博市管理者立足当地的“烧烤”优势,利用互联网流量,形成了“烧烤”效应。此举产生的引领示范效应,将驱使当地其他领域的管理者寻找“出圈”的机会,进而形成集群效应与叠加效应等,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淄博的出圈既有偶然因素,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淄博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将山东热情好客的文化通过餐饮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在疫情恢复后缺乏文旅消费热点的形势下抢占了先机。”
“论烧烤,辽宁有锦州,新疆有喀什,江苏有徐州,云南有昭通,但为何只有淄博火起来了呢?原因在于淄博的城市营销做得好。”张伟表示,淄博先是通过“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借势”,然后通过短视频集中宣传淄博烧烤以及建设“淄博烧烤城”等“造势”,最后通过“烧烤专列、专线公交、部分景区免费、大学生群体优惠、严格监管”等“挺势”。这些举措的推出,体现出淄博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与执行力。
复制不易 , 但成功之道可取
淄博正“当红”,但当热度散去后,流量能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对于淄博而言,获得全国性的巨大曝光度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将为其长期拉动内需、拉动消费提供可能性。“没必要泼冷水说烧烤‘火’不了太久,城市能见度和形象的提升将有助于淄博聚拢人气,这正是三四线城市发展最紧缺的资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学科领军人才、二级教授张伟表示,淄博烧烤具备更深层次的城市美誉效应。淄博烧烤走红之后,人们对淄博的认识改观了,他们接触的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一个时尚现代的城市。淄博烧烤的走红,为人们重新认识淄博提供了契机,不仅把淄博人的热情、淳朴展现出来,也能把淄博的名胜古迹展现出来,还能把管理者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展现出来。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淄博的爆火不仅塑造了当地的文旅新气象,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易居研究院近日发布的4月楼市监测数据显示,淄博成为今年前4个月楼市最热的三四线城市。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记者,淄博城市名片打响,客观上也增加了置业信心和置业能力。
放眼世界,也有不少“小城”借势流量,跃升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如与新冠病毒同名的奥地利小镇圣科罗纳在疫情期间走红网络后,力推森林旅游和滑雪旅游。在疫情期间,许多滑雪胜地游客数量下降之时,这个小镇接待的游客量却不断增长。
对于淄博能否流量变存量,实现“长红”,淄博市齐长城清川上项目操盘手代婉君态度淡然。她告诉记者,“目前,没有一个模型能判断未来淄博的流量趋势,我们能做的,就是借助淄博的高知名度快速布局自己的产品和内容。”她还提到,目前大家聚焦淄博,还是看中淄博的烟火气、当地人的热情好客。“消费者还没来得及将其与一个真正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对比。现在只能说是打开了一个口子,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
那么,淄博的成功能否被其他三四线城市复制?张伟认为,单纯复制“淄博烧烤”模式,未必能成功。因为淄博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是,如果认真学习淄博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与执行力,坚定不移地执政为民,敢于创新,大胆实践,则不难成功。“淄博现象”表明,在城市发展方面,既要搞好“硬件”建设,更要搞好“软件”建设。“软件”可以弥补“硬件”的不足。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硬件”建设比过去强了许多,但“软件”建设却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这应当是“淄博现象”带给其他城市的重要启示。
点击进入专题: 淄博烧烤火出圈 新闻热点精选责任编辑:祝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