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区地处绵阳市中心城区,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涪城区暴露出学生来源复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等问题。如何在区内推进教育均衡?这个问题促使涪城区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多层次交流,拉近学校距离
“几所学校优秀不能代表整个区域的教育水平。如果老师素质没有整体提升,那么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肯定减少。”绵阳市教体局局长古奇说,“我们发现,仅通过讲座等方式提升教师素质效果并不明显。我们需要由一些有影响力的学校牵头,带动小范围内几所薄弱学校,通过设立研修协作体的形式进行学校间的相互提高。”
“市教体局在2010 年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当年就形成了多个研修协作体。”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的邓剑说道,研修协作体形成后,各学校的老师在教研方面感受最深。比如子云小学首先进行针对艺体课程的质量检测,协作体内几所学校的老师讨论之后,认为这种方式很好,于是拉动整个协作体内所有老师共同进行开发与完善。各学校已经习惯通过协作体这个平台来研究探讨问题,达到区域内优秀教师资源再提升这个目的。
据了解,涪城区实行研修协作体制度以来,老师可以通过平台在协作体内小范围流动,校长也能够在协作体内交流管理经验。交流层次丰富,形式多样,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涪城区教体局的贾长城说:“以前社会对学校与学生的评价很片面。造成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研究协作体的设立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现实中存在教师素质差异、文化差异、管理差异这些深层次差异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研修协作体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做到教师与管理者的共同提升。”
转变观念,为课程赋予生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课堂。必须要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开发课堂。课程的变革给予学生更多发展机遇,保证专门的活动课时间来提升学生素质。这些都是综合提升学校素质的前提。”古奇说,“我们通过研修协作体带动薄弱学校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消除以分数看待学生的观点。”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石塘小学德育课教材中使用的插图均为学生亲手绘制,该校硬笔书法教材也是学校老师亲自书写。邓剑说:“我们提倡学校自主开发课程不要做成千篇一律,要根据学校实际体现出自身特色。教育工作者是一群有思想、有理念的人。这些思想与理念需要与学校的特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通过协作体,这些闪光点就能更好地融合,发展与壮大。”
“教体局规定小学阶段在校学生必须参加社团活动。而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中学阶段,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更体现在课堂中。”邓剑向记者介绍,除了丰富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外,他们还在国家教材校本化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经过协作体内交流完善后形成类似于导学案的校本教材。相对国家教材而言,这些校本教材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贾长城表示,以前许多学校实际开设的课程并不规范,艺体类活动课程被挤占的情况十分普遍。现在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课程,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各小学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开展综合实践课,将其纳入学校校本课程构建,具体课程由协作体内学校共同开发建设。初中阶段参照执行。
挖掘潜力,教师成为“多面手”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作是枝干与绿叶的关系。只有枝干发达了,绿叶才能茁壮成长。教师素质提升一直是研修协作体关注的重点。
“师德与学科素养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现在的环境要求我们培养出通才教师,尤其是小学方面。”邓剑说,“课程整合与变革要求老师能力必须进行整合。各校也通过研修协作体这个平台进行了许多尝试。”
据了解,子云小学校长曾盛强就曾提出过,涪城区必须要立足自身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石塘小学,该校教师并没有书法专业的教师,但他们还是选出优秀老师开设了书法课程,很多学校都来参观学习。“石塘小学就是一个学校发展立足实际,形成特色的范本。虽然从外观来说谈不上光鲜亮丽,但他们的教师群体非常优秀。”邓剑说。
古奇说:“我们希望通过名师工作室的方式,带动有潜力的年轻教师成长”。贾长城说道,现在各校都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协作体内的教师都能加入。由名师牵头,组建研修团队,规划研究项目,讨论实践效果。整个过程以教师提升作为核心,研究探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实践中成长。
“在课程变革的背景之下,许多教师会面临转型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提供渠道。教师可以在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得到相关培训,同时学校也积极派遣教师外出学习。通过研修协作的方式,教师也能挖掘自身潜力,进行转变和提高。”贾长城说,“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利用协作体这个平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项目的活动课老师可以进行横向交流提升。优秀老师可以培训其他老师,挖掘内部潜力。”
(教育导报 虞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