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计划创始人:用社交网络帮助穷人

15.11.2013  10:30

 

全球消除贫困计划兼CEO:Hugh Evans

  究竟科技是否能解决贫困,在学术界一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有人认为科技促进医疗、教育、农业,让人类远离饥饿与疾病;也有人认为始终会掌握在有钱人的手里,从而产生“知识鸿沟”,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一位过去十多年都置身于对抗极端贫困的年轻人,他的团队不以募集捐款为己任,而是利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成功帮助了地球上处于极端贫穷线下的12亿人。他的名字是Hugh Evans。

  Hugh Evans是全球消除贫困计划(Global Poverty Project,GPP)的创始人兼CEO,这个机构主要推动教育和维权的工作,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消除极端贫困(extreme proverty)。

  因过去十多年一直置身于对抗极端贫困, Evans曾被《福布斯》评为“社会企业三十名人”之一,这有助于提升GPP在全球的知名度,从而在扶贫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支持。GPP的工作方式跟传统意义上的扶贫不一样,不仅仅是捐款这么简单。

   授之以渔

  中国有句老话是“长贫难顾”,这个道理运用在慈善上也是一样。GPP的理念是,要消除生活在世界最底层的极端贫困人口(extreme proverty),仅仅是授之以鱼,起到作用有限。

  GPP更多会向贫穷国家或地区提供教育上、而非单纯经济上的援助。促进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帮助他们加强改善健康和卫生条件,并在饮用水的健康问题上展开合作,从而加强落后国家在民生问题上的观念。Evans认为,授之以渔,让他们学懂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摆脱贫困,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

   当慈善遇到社交网络

  Evans认为单纯的集资,是过时的慈善。影响力和互动,是现代慈善的根本。社交网络,无疑是提升影响力和互动的最佳途径。

  2005年社交媒体的兴起,让GPP整个公益事业方向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之前GPP只能用电子邮件的形式跟成员进行沟通,但现在人们能通过社交媒体来实时的了解GPP最新的发展情况,因此形成了双方面的互动交流,使GPP近年成员数量出现了急剧的增长。

  2007年Evans通过GPP强大影响力,向澳大利亚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他增加对国际发展的援助,因为这方面的工作,四年来澳大利亚在国际对外援助方面增加了43亿澳元的拨款。另外,GPP 网站对捐款的会员实行积分奖励,比如用积分换取演唱会门票,或者获得荣誉奖章。

 

与比尔·盖茨在 Global Poverty Project 活动中(照片来源:The Black Sheet Project)

   科技并非解决贫困根本

  在访问中,爱范儿与Evans探讨了“知识鸿沟”的问题,讨论科技是否会让富人越富。

  Evans则引用上周比尔·盖茨的一番讲话,讲话中他对Facebook创始人扎克博格提出的“人人享有互联网”有不同的看法:互联网并不能解决贫困的问题,如果发生了疟疾,单靠互联网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只可以让你有更好的疫苗、有更好的诊断工具。

  但他承认,最终的解决不是靠技术而是靠政治意愿。如果一个政府或团体只掌握科技,而没有对抗贫困的意愿,就会导致掌握科技的富人变得越富,穷人变得越穷。对于慈善团体来说,有责任督促和培养政府对抗贫困的意愿。

   消除贫困,我们不能只看到穷人

  很多时候人们在扶贫的问题上,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帮助穷人这个部分身上,但往往会忽略了其实富人的一些行为,才是导致世界贫困的主因。

  例如我们曾在“科技为何无法解决饥饿”中探讨过,其实得益于科技进步,粮食的生产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了,但是食物浪费、分配不公,才是饥饿的根源。其他很多的领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碳排放等等,这个应该怎么解决?

  Evans表示他们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目前GPP每年5月份都会组织一个名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live under the line)”的活动,在这个长达5天的活动中,参与者的分配到的食物花费要低于国际制定的贫困线以下,即每天不能超过1美元。

  这样能够让普通人亲身体会到处于极端贫穷线下生活的艰苦,但同时带来了一个附加的效应,即让他们了解了自己日常生活,其实过得非常奢浪费,参加活动让他们会更加珍惜食物。

  最后,Evans也提到对中国的关注的关注:“我们很高兴中国提出要把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的增长,让经济更加具有可持续性、更强的包容性……这对全球稳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