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消费者协会:美容美发进2013年十大投诉“黑名单”
今天,我们将聚焦健康行业,关注消费者最关心的健康体检、美容整形等健康项目。
制图 杨仕成 |
假优惠
团购眼科检查16项目“缩水”成3项
成都王先生的爱人去年因一次意外伤及眼睛,虽已治愈但仍不放心。日前,王先生在淘宝上看到一则某眼科医院搞的团购活动,总共16项检查,原价451元,现价仅39元。于是,王先生为爱人和自己各团购了一个。
当来到这家眼科医院后,护士先询问了王先生夫妇有无近视。“我有轻微近视,也就一百来度的样子。”护士在听了王先生的话后,便开始进行眼部检查。
“说实话,开始我还有点紧张,因为之前在网上看了检查项目,包括扩瞳和泪液分泌。”然而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护士只是查了下视力,验了个光,看了下眼底,就让他出来了,“检查还没用到10分钟”。团购项目共16项检查,怎么只做了3项?王先生不解。医院回复称“如果眼睛是健康的,那检查就没必要。”
“难道我们去体检,人家看我们好像身体健康,就只需要称个体重?!”王先生非常气愤,怀疑该团购活动的真实性,然后在网上披露了这次眼科检查。
假资质
花3800元美容斑越祛越多脸还发红
脸上的雀斑一直困扰着广元的鲜女士,2013年9月,她在一家美容美发店看见仅用3800元就能祛斑的广告,且该美容美发店向鲜女士承诺:一个月后可以去除其脸部雀斑。鲜女士有些心动,随即支付了3800元美容费用,但双方并没有签订相关书面协议。
在祛斑过程中,服务人员先将做美容用的针用酒精灯燃烤,然后对鲜女士脸上的雀斑进行针刺。回到家后,鲜女士按照服务人员的告知,每天在针刺处擦拭修复液、色素分解液等。可二十多天后,她脸上的雀斑非但没有去掉,反而越来越多,面部还出现发红、疼痛等症状。
鲜女士认为美容效果越来越糟,于是便去医院咨询。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检查,鲜女士被诊断为“针刺后皮肤受损伤”,需要进行治疗。
后来,鲜女士将这家美容美发店投诉到广元市竹园消委分会。经查证,该美容店所持《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为理发、美容服务,并不具备医疗美容主体经营资格,其向鲜女士提供的服务却属于医疗美容。
“该店擅自从事医疗美容祛斑服务,并导致消费者受到伤害,已构成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事实。”消委分会工作人员说。最终,鲜女士一次性获赔1.8万元,该案被移交工商部门做另案处理。
拆开“最”字包装。宣称“治愈率最高”、“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医院和机构,其服务质量不仅不见得有多好,还涉嫌虚假宣传。在求医问诊中不要盲目轻信互联网广告和街头传单,应“货比三家”,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医院,并通过到医院实地了解、查实医院及医生的医疗资质,避免上当。
谨防“随到随做”广告语。现在,不少眼科医院宣称近视手术可随到随做,非常简单,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夸大的说法。近视手术前需要做多达几十项的术前检查,需要至少一个小时,而术后也需要滴几天眼药水。这些必须环节都不可忽略,并不像某些医疗机构宣传的那样来了就能做手术,做完手术就可走人。
高科技名词偷换概念。“体外超声波吸脂”、“光子嫩肤”等,部分美容广告利用当下的热门科技话题,诸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等高科技
词汇进行包装,诱导消费者,而绝大部分美容机构本身技术根本就达不到这种所谓“超声波”“光子”科技水平,这种广告往往夸大效果,属于偷换概念,把一项简单的美容服务技术表达得神乎其神。
“现身说法”可能是托儿。在最近的广告法修订草案中,对明星做代言产品必须先使用做出了规定,但一些不法商家往往花钱雇人作为某种产品使用后的受益者,以“现身说法”来赢取消费者信赖,这种情况在药品销售过程中最为常见,中老年人尤其得注重防范。
消费提醒医疗美容有风险查看“几证”是关键
成都市消费者协会统计的2013年十大投诉热点,美容美发以191件投诉量进入“黑名单”。文眉、隆鼻、激光脱毛等都属于医疗美容范围,如从业人员无相关资质、消毒措施不到位,那就会存在安全隐患。
省消委工作人员提醒爱美人士:一定要选择正规的美容机构,在美容前要查看该机构和人员是否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等。此外,医疗美容项目存在一定风险,消费者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并事先签订书面协议”。
针对王先生“团购”做眼科检查的案例,省消委工作人员提醒,购买消费服务前一定要明确服务条款和内容,遇到虚假服务后应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并向消协等部门进行投诉,以免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见习记者张乾记者吴冰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