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耗品”到“致富品”农村能源如何扶贫?

22.03.2017  10:20

 

 

昭化区的农业种养循环大型沼气工程。


        □记者 樊邦平 文/图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了22个扶贫专项2017年度实施方案,农村能源项目首次纳入扶贫专项。作为“消耗品”的农村能源如何能发挥“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贫困户能否依靠农村能源建设增收?
    带着这一话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贫困地区和业界人士。
样板观察
沼气改变农家风貌
    初春,地处秦巴山腹地的广元市昭化区石井铺乡长岭村绿意盎然,鲜有炊烟缭绕。得益于沼气扶贫项目的推进,该村罗国志家的厨房与传统农村的厨房形成了强烈对比。罗家的厨房干净整洁,沼气炉子开关一拧,蓝色火苗点燃,煮饭炒菜便轻松搞定。
    3月2日,全省农村能源工作会议在广元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村能源专家到罗家参观后,便对当地的农村能源扶贫模式点赞不已。
    “跟用天然气一个样,但价格比天然气还便宜,比烧秸秆环保。”3月19日记者电话回访罗国志时,他告诉记者,沼气为当地农村带来的改变不只是厨房一处,还有长期困扰农村地区的厕所问题。
    罗国志家是贫困户,得益于扶贫项目的支持,他家以沼气为纽带,完成了厨房、卫生间和猪圈的统一整改,人畜粪污和秸秆先被利用起来发酵成沼气,沼气不仅满足了全家的生活用气需要,而且剩余的沼渣沼液还能通过专门管道排放至地里肥田,省去了化肥的施用,一个循环下来,罗家房屋整洁了,生活开销降低了,农业生产更绿色环保。
    “罗家的这种沼气循环模式叫 ‘种养居’一体化扶贫模式,近年来我们整合安居扶贫和农村能源建设资金,对辖区内实施旧房改造的贫困户,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统一开展改厨、改灶、改厕、改圈‘一池四改’,将农村地区的3500余口陈旧户用沼气池充分利用了起来,实现了18个传统村落旧貌换新颜,带动了每户贫困户减少用电、薪柴、劳动力等开支近2000元。”昭化区农能办主任李子彦告诉记者,当地还探索了农村能源长效运行机制,成立了沼气专合社,实行养殖业主交排污费2元/头,受益农户缴用气费0.8元/立方米,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形成处污、产气、供气、供肥与维护“五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了“户、企、政”三方共赢。
    此外,当地还在一个新村聚居点试点,委托企业经营集中供气项目,将财政投入资金和农户自筹资金65万元,按照1:2:7的比例分别折股量化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去年每股实现分红367元,助力贫困群众户均增收500元。

 

对话业界
增效节能又环保
    作为“消耗品”的农村能源,如何发挥扶贫功效?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将全川600余万口户用沼气池充分利用起来,并结合新村集中供气项目,我们找到了一个集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充分利用,种养产业循环发展和扶贫攻坚于一体的模式,这就是农村能源扶贫的重要内容。”省农能办主任周南华解释,农村能源建设主要是沼气建设,通过沼气建设,能解决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燃料问题,还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维系和绿色农业的发展,更能助农增收。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把农村能源建设列为全省22个扶贫专项之一,农村能源建设将在四川脱贫攻坚主战场重装上阵,农村能源人必须拿出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完成这项重大的任务。”周南华告诉记者,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节支1000元左右,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并提供优质有机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成效显著,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中,沼气定能大有可为。
    据悉,今年我省将着眼国家对农村沼气项目转型升级要求和投资结构的重大调整,新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78处,新建省级集中供气工程146处、集中供气12852户,同时新建户用沼气池1585口。在以上众多项目中,仅农村能源建设扶贫专项方面,今年我省便将新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23处、新村集中供气工程75处供气6131户,新建民族地区户用沼气200口,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打造50个“果(菜)、沼、畜”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