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海归归国潮:技术精英追赶中国速度与机会

10.12.2017  14:24

  原标题:史上最大留学人员归国潮:技术精英追赶中国速度与机会

  本报记者 周慧 实 习 生 马文玥 北京报道

  导读

  走出创业阶段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开始加大技术投入,布局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研究,以及做全球人才资源配置,对标国际明星科技公司。这样的转变,也导致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顶级平台经验的海归的需求大增。

  2016年,方磊从西雅图微软公司回国创业的第三年,他将家人从美国接回了北京。

  方磊1999年从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毕业,然后去美国读硕士、博士和工作。当年大学宿舍一共6人,毕业后4位出国,目前包括他在内有两人回国创业。

  2013年他回来时,圈子里还有人不太理解,这两年回国创业已经很普遍。当年清华本科班上的26名同学,16名出国,现在也回来了一半。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

  近五年来回国人数占到总量的70%,我国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数十名早年和近三五年回国的海归创业者,其中包括诸多科技公司CEO、CTO和首席科学家们,他们的经历大多类似,中国名校本科毕业,美国名校深造,硅谷科技巨头工作,30多岁后或感受中年码农危机,或受中国市场吸引回国。

  回国后倾向于扎堆哪些行业?相较十几年前,行业风向标以及产业机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蚂蚁金服一位海归技术人才高管总结,眼下的中国,是技术人的黄金时代。大家选择回来,是想和这个时代彼此成就。

  美国“天花板

  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企业高管饭局成为大会热门话题,继BAT后,中国互联网圈的80后少壮派互联网企业高管进入公众视野,其中海归派精英也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中国正在吸引全球互联网科技人才汇聚。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那些也曾经离开中国的精英,现在纷纷选择回归。去创业公司当CTO?拿创投的钱创业?还是去拿互联网巨头的“big offer”?这是很多80后硅谷码农回国后的选择难题。

  在微软从事数据方面工作的方磊回国后,在中关村创立了一家大数据公司,致力于建设高性能的智能数据处理平台。

  据BOSS直聘发布的《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海外人才归国率已达79.4%,其中回流增幅最快的便是技术类人才。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名校毕业生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知名科技公司工作。

  现任腾讯某部门总监的张力柯先后两次回国,第一次回国创业失败返回美国,第二次又坚定地回来了。

  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起在Uber时,曾面试一位华人工程师,应聘者让他想到几十年后的自己——在美国,华人技术人才能跻身管理层的不多,可能会一直写代码。

  对方看起来年近50,头发花白,参与过微软很多核心功能的开发设计。张力柯和另一个华人工程师赞同录用,而其他三个非华人反对——“说候选人年纪太大、可能跟不上节奏,看起来精神不太好,不是很有激情。

  在美国的天花板和中国的机遇,让越来越多的华人技术精英回国。2017年初,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被宣布任命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这批回国的海归,或直接投身到创业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联网公司任高管,做技术带头人或开拓国际市场。

  追赶中国速度

  为什么要回国?快速崛起的中国市场,让这些回国的技术精英们跃跃欲试,新版本的回国新浪潮故事正在发生。

  早在2009年,李开复曾预测,中国互联网今后十年中的成功创业者,本土化趋势越来越强,而不再是海归的天下。

  对此,一位海归派创业者表示,如果说这些风口的创业者都不是海归,以此来说明现在海归人才不如本土派,就跟说“八九十年代发财的一批人,都是小学文化毕业,所以读书无用”一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海归派创业者普遍认为,近十年来,在依赖商业模式的2C互联网企业领域,本土化的互联网行业创业者更有优势;美国回来的创业者很多是微软、谷歌、亚马逊培养的技术人才,但国内随着BAT等大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也培养了一批人才,比如滴滴的程维来自阿里,陌陌的唐岩来自网易。

  相对2C领域的创业来说,一些2B的技术领域的科技创业,一方面门槛更高,另外更难在较短时间内冒出来。

  不过海归派也承认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飞快,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海归人才聚会活动上,蚂蚁金服计算存储首席架构师何昌华说,他感觉中国互联网领军企业的状态已经超过了许多硅谷热门公司,中国追得太快了,如果未来20年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甚至作出一些贡献,对整个人生会有很大的提升。

  很多海归在回国后,也要追赶“中国速度”,中国的创业环境往往比美国厮杀得更惨烈,前几个月还是一片处女地,过几个月就成了厮杀惨烈的一片红海。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商业模式复制很快。

  聚焦高门槛领域

  海归人才还有哪些优势?在哪些领域创业?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调查,海归创业集中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其中新生物工程/新医药占18.6%,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13.6%,高端装备制造占10.2%。在海归创业者中,58.3%拥有个人专利,65.9%从海外带回了技术,绝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相对早年的迅速复制海外商业模式,近两年的海归技术人才在生物制药、AI、新材料等技术创业领域扎堆。

  二十年前,互联网领域创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正在经历从有到更优和更高效率的过程,天花板或更高一些,2C领域基本形成了几分天下的格局,但2B领域的技术创业才刚刚开始。

  目前国内知名的明星海归派创业公司,大多也属于技术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光启在雄安的光启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办公地点,光启员工介绍公司时,首先介绍“我们是五个来自杜克大学、牛津、哈佛的博士创立的公司”。高学历海归、技术精英,无疑是公司重要的标签。

  类似的还有深圳的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的简历也很靓丽,清华本科,斯坦福博士,目前公司主要做柔性显示屏等相关产品,公司被媒体称之为“独角兽”、估值过200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北京的一场活动上,参与一场刘自鸿的媒体群访,他的技术精英光环以及较好的外形,无疑都是公司最好的形象代言人。和光启一样,公司研发的技术如何能规模化应用,都是媒体追问的话题,也是技术类公司成长过程中经常被争议的问题。

  药明康德公司化学药物部副总裁丁照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公司是海归创业的典型,公司创始人之一李革北大毕业后赴美深造,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历,2000年回国创业,公司2007年上市。

  “千人计划”学者丁照中1983年兰大化学专业毕业,也是随后去美国深造,并在美国多个药企担任过高管,2010年回国加入药明康德。

  相对互联网行业来说,生物医药领域创业门槛较高,互联网公司可能一年之内依靠商业模式崛起,但医药行业研发药需要时间积累,还需要监管部门认证,都需要时间检验。

  全球人才聚集地

  蚂蚁金服副总裁、首席技术架构师胡喜说,蚂蚁金服在人才引进方面,过去几年发生了明显变化。2014年以前招人,主要招对当下业务有直接关联和帮助的、能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的技术人才;2014年以后招人,尤其是海归,招科学家级别人才,为未来做储备。

  来自华为的数据显示,华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是45%,海外本地化率达72%。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华为是被公认的目前国内公司中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公司。

  一位硅谷回来的创业者说,目前国内的一些巨头互联网公司,虽然在海外设研发中心,但还不具备全球化基因,缺乏国家化出海经验,急缺高端海外人才。

  史宾沙中国区科技与互联网行业负责人祁瑞峰介绍,国际型高端人才流动,都是朝最有可能发挥个人潜力的地方涌入,他们的流动趋势,折射出近些年中国整体国力、创新力的整体上升。此外,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应用市场,在基础研究上,全球中心还在美国,但是应用技术和应用模式上的能力,中国已经弯道超车。

  走出创业阶段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开始加大技术投入,布局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研究,以及做全球人才资源配置,对标国际明星科技公司。这样的转变,也导致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顶级平台经验的海归的需求大增。

  最早的一代海归派互联网创业者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近日在乌镇说,硅谷的创新是人才多样化,有来自印度、中国、俄罗斯各地的人才。我们应该考虑怎么让中国变成全世界人才的聚集地,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全世界各个方面人才都到中国发展,我们怎么能创造一个多元包容性文化,因为人才创造力越来越跟多样性有关,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长路要走。

世界互联网大会蓝皮书首发布
核心提示:《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12月4日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中小企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