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创新模式畅行“一带一路” 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
创新引领“一带一路”
从创立一直到2016年初,美国GE Appliances First Build一直没有实现盈利。今年初,First Build却被福布斯评为“2017年10大发展趋势之一”。
这是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引发的改变。
First Build的成功转型是继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帮助日本三洋白电8月止亏后,在海尔全球化道路上的又一探索成果。
海尔模式是如何走进“一带一路”的?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表示,利用在全球构建的本土化设计、制造和营销的“三位一体”布局,海尔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根据“一带一路”等全球不同地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创新,并研发出差异化的主流产品,进入当地的主流渠道销售,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布局“一带一路” 提升全球核心竞争力
去年4月22日,海尔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卡马河畔切尔尼的“卡玛大师”工业园(KIP)内设立的冰箱制造基地正式开始运营。这意味着,海尔在俄罗斯市场进入到“三位一体”本土化阶段。
卡马河畔切尔尼工厂的建成使用将更好地促进海尔俄罗斯小微“研发、制造、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运营。
抢占“一带一路”桥头堡,海尔不遗余力。在巴基斯坦,海尔投资兴建的“海尔鲁巴经济区”是中国首个揭牌的国家级境外经济合作区。
到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建立起8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工厂的布局已经覆盖了全球除澳洲以外4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本土化制造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三位一体”本土化战略 打造知名国际品牌
一款1米宽的全球最大容积的法式对开门冰箱,一上市就被用户抢购。
海尔在欧洲推出的这款冰箱的定价达到了2999欧元,成为当地卖场售价最高的冰箱,超越了很多欧洲本土品牌的价位。目前,海尔在欧洲的多门冰箱市场上达到了18%的市场份额。
海尔在海外市场实践本土化研发、制造和营销的“三位一体”运营模式。
产品研发本土化。截至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5大研发中心,根据本土化的用户需求,开发适应当地化需求的主流产品。
制造本土化。海尔在全球已经建立了24个制造基地,遍布美洲、欧洲、亚太、澳洲、中东非,提高了海尔在全球的制造竞争力。
营销本土化。截至目前,海尔品牌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海尔曾创下7小时销售7000台、平均3.5秒就卖出一台窗式空调的销售纪录。
随着海尔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和本土化营销海外“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推进,海外生产海外销售的比例逐步提升到了50%。海尔品牌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进入美国前10大连锁渠道和欧洲前15大连锁渠道……
海尔模式走出去 开放整合全球资源
亏损八年的日本三洋,8个月就止亏盈利。这是海尔并购三洋电机,输出“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成果。
海尔在海外的并购过程中,十分注意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走出去。
在中国冰箱市场上两千元以下的价格段里,海尔的产品相对较少,同样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少,其实是没有抓住用户需求。
海尔金厨冰箱小微在海尔开放创新平台(简称HOPE)上发布了这个需求信息后,吸引了平台上的全球资源抢单,并且逼供解决方案,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金厨冰箱小微就将方案变成了产品,一上市便销售了10万台,3个月销售了30万台。
海尔金厨冰箱只是众多案例之一。海尔HOPE平台可触及全球一流资源达320万,注册用户37万多,累计成功孵化220个创新项目。
互联网时代,海尔确立了“世界就是我的研发部”的理念,探索搭建开放创新模式,把传统的瀑布式研发颠覆为迭代式研发,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全球资源和用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