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扶贫工作,重在转“贫困基因”

06.11.2013  11:09

海南省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3-2020年)》编制完成,日前通过专家评审。规划提出,我省将于2013年至2020年,共投入311.29亿元实施西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4个大类25小项的重点扶贫项目建设。(详见11月4日海南日报)

  “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这曾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教育落后—发展滞后”的真实写照。但“地方发展滞后—财政吃紧—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稀缺—发展缓慢”,这仍是海南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的真实刻画,贫穷似乎成为了一种“先天遗传的顽疾”,代代相传。笔者认为,要根治海南西部地区贫困“顽疾”,重在双管齐下,既要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培育相关产业;又要借助外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最终转变“贫困基因”。

  一些地方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绞尽脑汁脱贫致富,却效果不佳,这说明粗放无序式的扶贫工作要不得,也走不远。外地的前车之鉴给了我们警醒与启示:说一千,道一万,扶贫工作要落到实处,关键还是要看地方产业支柱有没有得到培育,老百姓致富能力有没有得到提高,百姓钱袋子有没有增速鼓胀,地方经济有没有加速发展。

  古人常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也是一样的,资金扶贫只能救近火,不能解远渴;扶贫工作的关键还在于技术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发展相关差异化、品牌化的产业,切切实实提高百姓兴业致富增收的能力,增加百姓创收机会,增强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从源头上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培育相关产业,关键还是要注重政府引导,坚持市场主导,让相关产业真正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百姓增收的产业。

  做好海南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还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加强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加强社会保障等工作,既为西部地区加速发展创造好硬条件,又为其均衡发展改善好软环境,切实改变贫困代代相传的“基因”。

  (海南日报 饶思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