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走出去的海军先锋 成为扫雷舰上“活电路”

06.02.2018  04:22

  郑常勇(右)与战友一起检修舰上设备。记者付真卿 摄

  隆冬时节的上海,寒意阵阵,东部战区海军新型扫雷舰靖江舰的机舱里,一名身材瘦高的水兵正在进行出航前最后的检查。他叫郑常勇,靖江舰电工区队长,二级军士长。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他被评为“东海强军先锋”,荣立二等功。如此殊荣,每年整个东部战区海军只有10名。

  从军23载,在大海中航行穿梭,郑常勇已经习以为常。令人意外的是,郑常勇从小生长在祖国内陆四川。他是怎样从晕船的新兵成长为舰队先锋的?日前,记者走进东部战区海军某扫雷舰大队,走近郑常勇的海军生涯。

  业务精进

  从出海就晕到舰艇“活电路

  1977年,郑常勇出生在四川内江隆昌县(今隆昌市)金鹅镇卫星村,当兵,是他从小的梦想。这源于他的父亲,“小时候调皮,父亲经常说我该到部队历练历练。”郑常勇说。

  1995年,海军首次在隆昌征兵,郑常勇应征入伍。“从来没见过大海,很期待。”郑常勇回忆,在第一次上船出海时才真正认识了大海,“一整天时间我基本都是躺着过去的。

  严重的晕船让郑常勇的海军生涯一开始就面临严峻挑战。那时,他出航总是带着两样东西,一是绳子,把自己绑在船上保持平衡;二是水桶,就是吐也不能离开战位。

  “自己逼自己,不要留余地”,这是郑常勇的口头禅,坚毅不服输的性格让他最终挺了过来。

  作为靖江舰的电工区队长,大到主机辅机,小到冰箱空调,只要跟电相关的设备,都是郑常勇的职责所在。他在舰上有个外号,叫“活电路”。

  做一个“活电路”可不是件容易事。从1996年新兵分配到电工班开始,郑常勇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把舰艇上所有跟电相关的设备记在本上,硬背下来,紧跟在老兵身后学习实操。舰艇返厂维修时,他更是抓住机会向船厂里的电工老师傅请教。

  好学钻研,点滴积累,郑常勇很快从新手成为专家,入伍两年就凭过硬的本领担任所在舰艇的电工区队长。

  勇当先锋

  关键时刻排除故障

  平时的苦练,让郑常勇在关键时刻总能勇当先锋、克服困难。

  有一次,郑常勇上舰出海,舰上1号发动机突发滑油温度过高,且无法并车至2号发动机,“之前从来没遇到这种情况。”电工兵陈泉林回忆,大家最初想到的办法是更换发电机工作,降低航速。但当时我舰正按上级指示执行紧急任务,必须保持全速航行。眼看油温和电压越来越高,怎么办?

  “不换机,给我们半小时!”郑常勇坚定地回复舰指挥所。经过仔细排查,郑常勇终于在自动电压调节器上找出了问题,成功排除故障,任务得以顺利执行。

  类似的例子,在郑常勇的舰艇生涯中还有很多。23年来,郑常勇带队累计排除电气故障140余起、紧急故障63起,在保障任务执行的同时,为部队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每次出航,只要他在舰上,大家心里会踏实很多,他是我们舰上的‘最强心脏’。”战友们说。

  在战区海军,郑常勇先后上过四型舰艇,“一艘比一艘先进,感觉稍一松劲就要落伍。”为此,他常年钻研电工电气等专业书籍,摘抄笔记40余万字,整理电工图纸资料200余份,整理编写了10余万字的《柴油机专业理论知识汇编》;他还自学拿到了电工高级证书,大专文凭,正在攻读本科学历。

  通过不断实践,他自主创新改进了自动电源转换箱电路,使原有设备寿命延长5倍,获得战区海军专家组评审验收;他被纳入战区海军保障部人才数据库专业人才之列,曾作为海军机电骨干两次技术援外。

  2017年,郑常勇获评“东海强军先锋”,荣立二等功。“强军路上的排头兵,奋进新时代的榜样”,这是战区海军的颁奖词。

  不忘初心

  为了理想坚守23载

  23载海军生涯,同批入伍的战友几乎都转业了,有人从政,有人经商,郑常勇却依然在坚守;在扫雷舰上工作,随时都处在超强磁场之中,设备一启动,几斤重的扳手能立起来跳舞,郑常勇却依然在坚守。

  “当兵是我的理想,当海军更是梦寐以求。”郑常勇说,那是他的初心。

  2002年,郑常勇和同为隆昌人的周敏结婚,夫妻俩开始了10年的分居生活。10年时间,周敏独自照顾家庭。2004年儿子出生刚十几天,难得回来一次的郑常勇接到紧急任务,马上返回部队。2012年,周敏带儿子来上海随军,但郑常勇每年都要出海160至180天,回到驻地还要战备值班,夫妻俩仍是聚少离多。周敏希望丈夫能多陪陪自己,但她非常理解郑常勇的工作,“他喜欢干海军,喜欢他的电工专业,我当然要支持他。”2016年,周敏被原某水警区表彰为首届“十佳最美军嫂”。

  从一名出航就晕船的新兵,到荣立三等功、二等功,获评“东海强军先锋”、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郑常勇为了理想坚守23载。他说:“只要部队需要我,我就会坚持下去。”(记者 付真卿)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