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域浒苔灾害阻击战:14年前首现 青岛今年设四道防线
原标题:黄海海域浒苔灾害阻击战:14年前首现,青岛今年设四道防线
2021年6月30日,青岛浒苔绿潮持续侵袭,当地加大拦截、打捞、清理和无害化处理力度,力保海岸线清洁。 人民视觉 图近期,青岛沿海浒苔暴发,有网友形容“大海秒变草原”。
这实际是发生在黄海海域的浒苔绿潮灾害。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一种藻类,浒苔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氧气,威胁其他海洋动植物生存,并且在失去水分后会发出恶臭。大量浒苔漂浮聚集到岸边,还会阻塞航道,影响沿海渔业和旅游业。
据青岛市浒苔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消息,当地已开展2021年浒苔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当地共设立了海上前置打捞线至浅海岸边清理线等四道防线。近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海域方面打捞清理工作正持续开展。
据青岛市科学技术局消息,2021年黄海浒苔灾害规模已远超往年,创历史最大值。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7月3日,青岛市累计出动船只7300余艘次,打捞浒苔约24万吨。
此前,通过自然资源部、科技部、原国家海洋局、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江苏省等方面的共同努力,2020年黄海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与近五年均值相比已下降54.9%,持续时间缩短30天,治理取得重大成果。
2007年7月5日,青岛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外源漂浮集聚情况。相关研究显示,大量漂浮浒苔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
青岛设四道防线处置浒苔
青岛市浒苔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发布的《2021年青岛市浒苔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显示,青岛市结合大型藻类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浒苔灾害应急处置指挥部,对浒苔气象预报、分布监测、动态预警、海上打捞、陆域处置等实行统一指挥。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青岛市设立了四道防线处置浒苔。《方案》写明,第一道防线为海上前置打捞线。组建80艘船长20米、100马力以上的前置打捞船队,根据浒苔发展态势,建立一道由打捞船和海上综合处置平台组成的拦截打捞线,到青岛市辖区南部海域北纬35度40分至43分,东经120度50分以西,距主城区约22海里的海域进行前置拦截打捞作业,全力减少进入近海的浒苔量,实现浒苔与溢油的海上远距离“物理隔离”,大幅度降低浒苔沾染油污的处置总量。
第二道防线为海域前出拦截线。在全市沿海重点海域,建立一道由打捞船和海上综合处置平台组成的打捞线,在围油栏、拦截网以外海域进行打捞作业,有效减少进入浅海和岸边的浒苔量,有效避免浒苔与溢油随风浪和洋流进入浅海和岸边“集中密接”。
第三道防线为重点海域拦截线。在重点海湾、海水浴场、重要景观周围海域设置拦截线,对漂向浅海及岸边的浒苔进行有效拦截。在海水浴场等部分重点区域进行补设,并加装简易围油栏,加强拦截效果。各海水浴场采取措施将防鲨网抬高加密,以有效拦截进入浴场内的浒苔。
第四道防线为浅海岸边清理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保持目前浅海和岸上油污清理队伍相对稳定,坚持早巡查、早发现、早清理、早处置,对越过前三道防线进入围油栏、拦截网以内浅海的浒苔、油污及上岸浒苔、油污等及时进行清理。
《方案》要求,要 “随来随清、日清日洁,不留死角”,要求到岸浒苔必须在当天内全部清理完毕,实现“无异味、无腐烂、不过夜”的清理目标。
6月30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一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介绍,目前多部门正处置浒苔工作,海洋发展局正持续进行海域浒苔打捞工作。更多信息不便透露,相关内容需由指挥部统筹发布。
另据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此前消息,该局已于6月17日启动绿潮灾害二级应急响应。青岛市也根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分析和《青岛市海洋大型藻类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发布海洋大型藻类灾害蓝色预警,同时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14年前年首现大规模外源浒苔漂浮集聚
澎湃新闻注意到,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相关专家,曾于2008年7月发布文章,就2008年在黄海部分海域大规模的浒苔灾害进行了记录。
文章显示,2008年5月底开始,黄海中部出现了大面积漂浮浒苔,向青岛及周边海域聚集,“范围之大,前所未有”。据该文章记录,2008年5月30日,航空监测发现,青岛附近东南海域140平方千米外出现大面积水色异常,呈绿色条带状分布。6月12日,青岛近海出现约8平方千米的浒苔聚集区,6月15日,青岛近海崂山头至薛家岛岸段出现浒苔上岸并在岸上堆积。随后青岛市政府开始组织打捞工作,至7月15日,浒苔灾害得到控制。
据文章介绍,浒苔隶属于绿藻门石莼科浒苔属。藻体为草绿色,属于广温、广盐、耐干露性强的大型海藻。2007年7月5日,青岛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外源漂浮集聚情况。此外,当时还未有更多详细的研究成果。
青岛浒苔暴发的原因于2017年被揭晓。据新华社2017年6月12日报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表示,对于青岛地区连年暴发的黄海浒苔绿潮,研究人员有了新发现,确认大量漂浮浒苔主要来自苏北浅滩海域,这与其独特的环境特征和当地大量养殖筏架有关。项目组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浒苔的研究表明,在黄海海域形成大规模绿潮的浒苔,在遗传特征上有别于我国近海其他海域的浒苔种群,是一种相对独特的“漂浮生态型”浒苔。
项目组在苏北浅滩区海水中检出了“漂浮生态型”浒苔微观繁殖体;发现浅滩区筏架材料有“漂浮生态型”的浒苔附着生长;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筏架上绿藻脱落后成为漂浮绿藻的主要来源。
多部门治理,去年取成效今年又暴发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自2007年浒苔首次在青岛大规模集聚,此后每年都会定期到访。
原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黄聿颂曾公开回应市民关于浒苔连年侵袭青岛沿海的问题,他表示,浒苔灾害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根初步研究,青岛沿海浒苔暴发的原因是:黄海南部输送的初始浒苔种群,在风和流的作用下不断漂入青岛近海,大量聚集并形成灾害。浒苔主要是由外海输送而来,目前只能采取海域和陆域打捞的方式进行处置。
澎湃新闻注意到,对浒苔问题,自然资源部也十分重视。2020年10月,自然资源部在回复关于“加强黄海绿潮灾害应急处置的建议”时曾表示,2007年以来,浒苔绿潮灾害年年在黄海海域大规模暴发,给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生态损害和经济损失。长期以来,科技部、原国家海洋局、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组织对黄海浒苔绿潮成因开展过大量研究,山东、江苏两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打捞处置,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曾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与江苏省在苏北辐射沙洲紫菜养殖区共同组织开展了浒苔绿潮防控试验,通过开展除藻作业、及时回收紫菜养殖筏架等,从源头上控制了入海浒苔绿藻初始生物量。同步开展的船舶和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浒苔绿潮持续时间、规模、生物量等均远小于往年,表明浒苔绿潮防控试验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领域“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成果发布,其中提到,黄海浒苔绿潮灾害治理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最大覆盖面积与近五年均值相比下降54.9%,持续时间缩短30天。
2021年,青岛浒苔又迎来了新一轮暴发。澎湃新闻注意到,6月30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启动“近岸海域打捞浒苔应急处置”项目,其中提到,2021年黄海浒苔灾害规模已远超往年,创历史最大值。该项目支持青岛市有关单位,紧密围绕2021年浒苔暴发,开展近岸海域浒苔打捞应急处置方案及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海上应急处置过程中,研究藻体组织变化、浒苔沉降技术参数、浒苔沉降对水质、沉积环境的影响等多个内容。
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7月3日,青岛市累计出动船只7300余艘次,打捞浒苔约24万吨。另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今年浒苔绿潮灾害对青岛市影响将持续到8月中旬。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