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测绘地理成果来点“立体感” 线上展馆让四川地情在指尖

28.10.2016  21:36

虚拟3D展馆主界面。(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供图)

    新华网成都10月28日电(钱泓睿)轻点鼠标或打开手机,通过三维游览、视频演示、语音解说、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感受别样的四川美丽,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生动呈现在眼前。在12个主题展厅和1个虚拟3D展馆组成的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和地图网上展览馆(以下简称:网上展馆)中,曾经平面陌生的测绘成果变得生动立体,市民足不出户便能参观四川省测绘成果及应用史,感受四川测绘行业发展。

    随着四川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的基本完成,网上展馆作为平台的亮点内容之一,已开馆一年多。日前,记者来到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以下简称:川测二院),走进网上展馆的“台前幕后”。

展馆上线现场。徐红 摄

    拥抱“互联网+” 打造测绘成果展览交流永久平台

    曾经,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测绘地理陌生又遥远。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测绘地理应用的拓展,这一行业离市民越来越近。网上展馆则是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顺应互联网潮流,应用三维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的地理信息应用成果线上交流和宣传的永久性平台。

    据了解,该展馆由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承建。展馆内设测绘基地建设、基础测绘成果、导航与位置服务、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成果应用、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果应用、应急测绘保障服务、政务保障服务、地质灾害防治保障、天地图及数字城市应用、城市三维及地下管线应用、地图展厅、企业展厅等12个主题展厅和1个虚拟3D展馆。

    “展馆规划模式是‘1+12+N+N’,就是1个门户网站,12个主题展厅,每个展厅有N个展台,包含N个展品。”川测二院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研发项目负责人马炅妤告诉记者。网上展馆共有1180余件展品,内容涉及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建设成果及国土、水利、民政、气象、农业、环保、教育、卫生、财税等20余个的领域应用服务。网友可通过电子书、视频演示、语音解说、图文介绍、三维游览5种方式了解展品,还有地理拼图、记忆配对等趣味互动环节,地理信息成果发展历程及应用得以生动呈现。

    网上展馆不仅记载了“应急信息服务”“数字城市”“天地图·四川”“四川省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历程,还展示了四川省1:1万地形图覆盖范围、四川省1:5万数字矢量线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范围等一系列测绘成果。基于互联网虚拟空间、可无线扩展的特点,还可随时将新的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和地图精品更新至各个展馆,实现展品的持续更新。

 展馆开馆现场。徐红 摄

    海量素材“精挑细选” 一路坚守让想象成为现实

    2015年4月,网上展馆开始筹备,8月,展馆试运行。同年10月,展馆正式上线,荣获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和地图展览优秀设计示范展馆。这一奖项,全国仅5个展馆获得。

    从筹备到正式上线,短短半年时间展馆就与网友见面。这背后,是无数对测绘怀有执着梦想的职业人日日夜夜的努力。

    2015年4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发相关文件,全面部署全国网上展览工作。在此背景下,同年5月,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召开专家咨询会,部署相关工作,并组织团队编写相关技术文档,探索相关技术。随后,组建专项项目组、素材收集甄选、地图审查等多项工作紧密展开。

    “展馆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就是素材数据的整理入库,工程量非常大。”马炅妤告诉记者,展馆的1180件展品都是从三四千素材中筛选而来,为了方便数据建库入库,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入库标准,紧接着对素材进行多次甄选整理,每一条素材都有自己的编码。而为了适应网络传输与应用,还要对每件素材进行尺寸调整,色彩转换等后期加工。最终,经过美工团队、三维建模团队、开发团队以及各方专家多个月的持续努力,对展馆功能进行反复推敲验证,对相关工作不断评审改进,展馆正式上线。

研发人员讨论中。张维 摄

    “在这份工作中,最大的感受就是想象变成了现实。”马炅妤说,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和功能,展馆里还有大熊猫、九寨沟等四川元素,每个网友不仅体验测绘成果,还能感受美丽的四川世界。“在以前,如果某地发生了地理灾害,也许对人们而言只是一个新闻事件,很难感受到。但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三维技术去感受,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发生时间点、示意图和如何预防。将学到的地理信息知识真正地投入到应用,不但帮助大众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下一步,川测二院将对在内容更新的基础上,对展馆的功能进行完善延展,给网友带来更好的逛馆体验。

    网上展馆是测绘地理相关技术进一步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侧影,运用三维全景采集技术,测绘地理行业还和精准扶贫结合在了一起。据了解,为助推精准扶贫,利用自身的地理信息优势和空间精准优势,川测二院将传统的记录贫苦户的建档立卡信息变成可视化的“活地图”记录方式。这种记录方式通过地图形式准确地记录贫困户的地理位置、周边的地质形态、可能发生的地理灾害、搬迁前后的地理路线,可为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地理信息。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