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量变销量 滞销变热销 直播带货给消费市场“添把火”

18.04.2020  11:10

  “明天是罗永浩第三场直播,我要继续关注。”作为罗永浩的粉丝,成都市民杨超已经连续追了两期“罗氏直播”,都有下单。4月14日,他提前一天在网上做“攻略”,了解第三场带货内容。

  和杨超的目标专一不同,成都市民张静则喜欢到不同主播的直播间逛,“看到喜欢的就‘剁手’。”梳理去年的网购账单,超过一半的商品是在直播间购买的。

  疫情期间,各种直播带货,成为互联网平台上备受关注的消费新模式。根据阿里巴巴近期发布的《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直播带货交易额占平台整体交易额的比重,去年一年就翻了一番。

  4月15日,阆中市古城北街,残疾人刘洪在残疾人手工编织产品展示销售门店“善艺工坊”内直播带货。 王玉贵摄(视觉四川)

  助力农产品销售

  县长做起“带货主播”,让滞销变热销

  体验过直播带货后,广安市广安区革新村第一书记金达认为,要打动人,就“要把故事讲形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四川省不少地区出现了农产品滞销。为应对线下销售不畅的困境,各级干部,从村第一书记到县长,纷纷做起“带货主播”。拍短视频、直播连线等手段都用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第一次开直播时手忙脚乱,连手机支架都是临时借的。”回忆起4月12日那场直播带货,金达芾不无遗憾,但他还是给自己的“首秀”打出了不低的80分,理由很充分:当天他连线了《乡村爱情故事》“谢大脚”扮演者、知名演员于月仙,在“大脚婶儿”的引流下,光是快手直播平台,观看人数就超过10万……当天,纯手工制作的剁椒酱、软糯Q弹的盐皮蛋、农家秘制的腊肉香肠在他的直播间里被卖得火热。

  同样走进直播间的通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军,热情洋溢地向网友介绍通江县银耳、巴山土鸡等特色农副产品。“洋芋配土鸡,巴适得很。”说到兴起处,原本操着普通话的王军抖出一句四川方言,让直播间的留言里刷起一片“666”。

  从商务部来挂职第一书记的金达芾,对消费市场颇有研究。他认为,相比较于传统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形式,可以让观看者更直观了解扶贫产品以及背后的故事,“比如来自贫困户的剁椒,可以给孩子攒学费,那么消费者看到就会激发同理心,可能对价格相对不敏感。

  姜宇璐是成都女鞋之都的职业带货主播。她觉得,主播“讲述”的重点,需要放在产品本身。

  “我们在直播培训中强调得最多的一点,就是4分靠货物,6分靠解说。”主播的解说,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每次直播前,我都会对产品进行详细了解,材质、工艺、款式,与同类货物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消费者想知道的信息。

  姜宇璐当职业带货主播不久,每天能卖鞋40双左右。“我们这里从业半年以上的都算老手了,他们一天能卖掉300到400双鞋,月收入好几万。

  4月8日,广安市广安区白马乡白马村广安农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柠檬储藏保鲜库扶贫车间,税务干部正在进行消费扶贫网络直播,推销贫困地区群众种植的柠檬。 廖小兵摄(视觉四川)

  打造流量高地

  出台直播电商发展计划,让流量变销量

  广元市旺苍县枣林村原本有近3000枚皮蛋卖不出去,村第一书记李双君录制带货视频在媒体发布后,60箱皮蛋很快找到买家;借助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南充市嘉陵区20多万斤耙耙柑售罄;丹棱县县长黄秀航带货丹棱橘橙,1.7万斤“不知火”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流量变销量,是这轮农产品消费中的特点。2月21日,“四川扶贫”官方抖音号正式上线。“设立的初衷就是帮助受疫情影响贫困地区滞销农产品的销售。”省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聚焦助销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严格把控品质,减少中间运转,让优质农副产品以更强的竞争力摆上消费者的餐桌。

  不仅是农产品消费。阿里巴巴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直播电商总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连续三年增速在150%以上。2019年的开播账号数量,达到了2018年的1.96倍。去年一年,直播电商交易额在全平台交易额的占比就提升了100%,目前这个速度还在增长。

  新模式持续火热,四川也抓住“风口”,率先在全国出台直播电商发展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年直播带货销售额100亿元,带动产值1000亿元。

  “这个计划的目标时间是2022年,这种短周期计划比较少见。”成都市电子商务营销研究院专家夏燕成说。他分析,计划时间短,主要为新经济模式本身快速更迭周期决定。“新技术一出,又可能产生变化。尤其是在全国新基建热潮下,变数更可能高频发生。

  “但不管手段怎么变,我们打造流量高地的想法是不变的。”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供应链建设、产业生态基地、创新孵化模式,这些各类新模式建设中都需要有的同类项,将是未来建设的重点,“我们把环境建设好,不管技术模式怎么变,大家都能有一个好的土壤。

  记者手记直播带货要有规范

  说起直播带货,不少人会联想到曾经火热的电视购物。但近年来,电视购物已经饱受诟病,甚至逐步失去市场。一方面,电视购物中的不少产品实际质量不高,与观看时的感受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多次被爆出的“不真诚”也让观众失去信心:介绍产品的某“专家”,换身衣服,就成了另一个领域的“大师”。

  眼下正热的直播带货,虽然还未暴露上述问题,但时不时出现的产品现场“翻车”,也让部分消费者心存芥蒂,同时容易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因此,规范直播带货,不仅需要主播个人的自我约束,更需要行业规则及法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要规范主播行为,严禁数据造假和流量造假,夸大营销。同时,也要对直播售卖的产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避免“线下卖不出的线上卖”,保障消费者权益。

  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在火热的氛围下保持理性,产业才能健康成长,“添火”而不“添祸”。(记者 唐泽文 侯冲)

责任编辑:李婷玉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