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土地规模种植 撂荒土地流金淌银

18.05.2015  10:39

  比一比

  农民种地不赚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成本高,而用机械耕种,成本降下来了,就很有账可算。

  本报讯5月14日一早,平昌县五木乡双河村的一塝水田里,几台插秧机正“突突”穿梭,平昌县长石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在自家的农场里抢种插秧……

  平昌县积极探索,通过发展适度适时规模经营,逐渐探索出一条山区农业集约化生产道路:当地农机大户“变身”种粮大户,以适度规模经营追求比较效益,诞生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适度流转土地,较好地应对了山高沟深、地窄坡陡带来的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规模效益让农民有“赚头”。

  方强是平昌县长石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事机耕服务已有11年。自家拥有25台耕作机械、3台收割机、2台插秧机,整个合作社有120多台农机。合作社每年跨乡镇机耕作业1万多亩,纯收入超100万,2014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省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开展机耕服务的同时,2008年开始,方强和合作社的机手们看到附近有别人不种的土地,就去“”来、“”来耕种。“一共‘捡’来了10多亩撂荒地,试着翻耕后种上玉米、水稻,秋后一算账,竟然也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这一“”方强和他的队友们就上了瘾,个个每年都会 “”、“”上几十亩的撂荒地来种。

  不让土地撂荒,在方强他们看来,是“农机人”的一种责任。“农民种地不赚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成本高,而用机械耕种,成本降下来了,就很有账可算。”方强告诉笔者,以前靠“”、“”土地耕种几十亩还算是小打小闹,今夏,方强带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华丽“变脸”,在五木乡双河村流转土地500多亩建起农场,主要种植有机稻谷、有机高粱。

  这种农机大户 “变脸”种粮大户的例子在平昌县不是个案。平昌县农业局局长唐均告诉笔者,近年来,平昌县组织机耕服务队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探索出解决山区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一条新路——逐步引导农民把土地流转出来,向农机大户集中。今年春夏,全县约有1800多个农机大户采用机械化作业,已在边远山区流转土地10万余亩,挑起了种粮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