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到最基层 服务到第一线

07.08.2019  19:41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建立领导干部分片调研机制,围绕四川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动起来、深下去”,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扎实开展专题调研。

近期,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领导干部分别带队前往宜宾、资阳、雅安、凉山、甘孜、阿坝等地,脚步迈进最基层的学校,服务送到第一线的师生,全面掌握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区域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因素,找准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着眼点,为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夯实基础,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建议。

 

教育扶贫如何扶智扶志?

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只有真正走进群众,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理解群众的困苦。教育厅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不仅“身入”基层,更是“心到”基层。

6月17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江一行赴凉山州调研。在西昌市西宁中学,李江特意参观学校食堂,详细了解食堂的规模、卫生和学生用餐情况,关心学生食品安全问题。李江对西宁中学实行的“班主任陪餐”制度表示肯定,鼓励西宁中学秉承“让学生安全卫生用餐”理念,办好让家长、社会放心的学校。

在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彝族乡中心小学,李江明确要求,要将“抓教育促脱贫”放在重要位置,真情关爱山区少数民族,完善脱贫攻坚资助机制,确保少数民族学生一个都不少。

每一次走访,既是实地调研察实情,也是现场办公出实招;每一次座谈,既是下深水干实事,也是解难题求实效。

7月18日至19日,教育厅总督学傅明率调研组赴甘孜州泸定县调研。调研组了解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高,教师学生取暖、教师周转房建设、学生食堂澡堂等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

傅明表示,要把基层提出的问题带回去,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最新文件精神,谋划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立德树人如何落实落地?

把握本质规律,做好科学规划,坚持五育并举

      7月2日至5日,教育厅副厅长崔昌宏一行到甘孜州道孚县、炉霍县、丹巴县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开展直播课堂教学和学校布局情况,为下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优化学校布局等工作奠定基础。

充分运用调查研究成果,结合我省基础教育实际,教育厅提出布局调整、提升质量的策略:实施学校布局优化和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现代课堂构建工程、实施综合素质培育工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教育生态营造工程等五大工程和制定《关于优化中小学校布局的指导意见》《构建现代课堂指南》等17个配套政策。

开展调查研究,目的就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在研究老百姓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时,教育厅调研组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切实做好规划,处理好当前和长远、集中和分散的关系;不必贪大求全、不宜千篇一律,重在精而适用、重在厚植文化、重在环境育人。

在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教育厅调研组提出,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加强监测和督导,坚决防止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注重因材施教,构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育人模式。

 

教师队伍如何量足质优?

优化结构、轮岗交流、强化培训、提高待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支撑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教师队伍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

为扎实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6月17日至20日,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一行深入阿坝州黑水县、若尔盖县、壤塘县调研,鼓励当地大胆探索“县管校聘”,促进教师交流,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难题。

在前期调研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教育厅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优先发展教育必先建强教师队伍的观念;进一步理顺教师工作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切实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突破制度瓶颈,优化编制结构,优先满足教师编制需要,提高教师待遇等。

坚实的足迹,紧凑的行程,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一切旨在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在民族地区,教育厅调研组发现很多新建学校青年教师占比大,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同时还存在结构性缺编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教育厅调研组提出,要着力解决教师安身问题。只有让教师先安身再安心,才能留住人才,倾心育人。

目前,教育厅正深入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千校对接方案,即内地一千多所优质学校与深度贫困县的学校对接。在对接方式方法上,一是“走教”,促进教师交流;二是建立教师工作坊,盘活优秀教师资源;三是指导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管理、教学管理。

 

产教融合如何深入推进?

瞄准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新时代,高等学校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更好地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厅调研组指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西昌民族幼专发展前景光明、未来可期。学校要牢记使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加快凉山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助力脱贫奔康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四川农业大学,教育厅调研组结合甘孜州、阿坝州牦牛养殖周期长、肉质不佳等实际问题,鼓励四川农大瞄准社会需求,继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将科学技术切实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为解决“三农”实际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在宜宾大学城、科创城,教育厅调研组为宜宾高等教育支招:要立足实际,将教育事业发展与当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着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在产教融合发展中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加快破解政策瓶颈,创新教育组织形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教育厅领导干部走基层、下一线、访师生,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服务社会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

在调研成都、雅安、宜宾等地多所高等学校后,教育厅正抓紧时间编制《关于支持宜宾市建设学研产城一体化示范基地实施方案》《“四川省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方案》。

 

抗震救灾如何科学高效?

及时复课、科学评估、加快重建

6月17日22时,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由李江厅长为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18日上午,教育厅副厅长张澜涛一行赶往宜宾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张澜涛说:“地震中,没有一栋教室和校舍倒塌,这是校舍安全工程为学生的安全撑起了一片蓝天。

此后,教育厅工作组多次赶赴宜宾抗震救灾第一线,指导帮助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建立教育灾情日报制度,及时排查灾情,妥善安置受灾师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因校施策、复学复课,并进行心理辅导;启动校舍震后评估,加快推进校舍维修加固和重建工作。

6月25日,正值全省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期。教育厅组织相关处室(单位)和省内外43所高校近百名招生工作人员、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冒雨赶赴地震灾区,与长宁县、珙县近4000名考生和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指导考生科学合理填报志愿。

为促进灾区学校的恢复重建,教育厅、财政厅紧急下拨550万元教育救灾应急经费,支持灾区学校抗震救灾等方面应急支出。

 

两个多月来,教育厅领导干部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最基层摸准了问题所在,在第一线找准了服务差距,抓住事物本质,提出工作思路,出台创新举措,转化工作成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益众)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