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到哪里 医疗保障就到哪里

13.07.2016  16:09
洪水到哪里 医疗保障就到哪里  来源:四川日报
  我省卫生部门严防“大灾大疫”,一旦发生灾害
     本报讯(记者 石小宏)“一旦发生灾害,要做到洪水到哪里,医疗保障就到哪里;受灾群众到哪里,医疗保障就到哪里;抢险队伍到哪里,医疗保障就到哪里。”近日,省卫生计生委召开全省性会议,针对可能到来的洪涝灾害进行卫生应急部署。
     为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省卫生计生委已先后4次下发加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相关文件,对9个市(州)进行了抽查,督促指导全省抓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保证队伍、物资、预案、管理制度等落实到位,做好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自我保障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按照部署,一旦发生险情,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洪水到哪里,医疗保障就到哪里;受灾群众到哪里,医疗保障就到哪里;抢险队伍到哪里,医疗保障就到哪里”的要求,迅速组织医疗救援力量及专家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救灾部队和各类抢险救援人员聚集地设置临时医疗点,及时开展伤病员救治和巡回医疗等服务,重点强化淹溺伤、浸溃性皮炎、腹泻、呼吸道感染、肺水肿、电解质紊乱、机械性创伤和不明原因发热等洪涝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护理,保障医疗服务供给。如果灾害造成大批量危重伤员,要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危重伤病员集中到医疗条件好、救治水平高的医院抢救,尽最大限度减少因伤死亡和残疾。
     大灾之后防大疫。在洪涝灾害发生后,要加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灾区要统筹安排、科学调度辖区内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加强肠道、呼吸道、虫媒等传染病以及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监测和防控,重点做好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和霍乱等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省卫生计生委要求,根据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各地要及时实施健康教育、预防性服药和应急接种措施。加强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防范食源性疾病和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切实加强疫情监测预警与评估工作,在灾区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立即实施核实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检测、疫情防控等措施,严防严控各类传染病疫情发生和扩散。切实做好救灾队伍和各类救援人员的疾病控制工作,减少洪涝灾害可能对灾害救援人员造成的健康危害,实现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延伸阅读】
发生洪涝灾害如何保证饮水安全
     洪涝灾害期间,饮用水水源应选择泉水、深井水、浅井水,其次才考虑河水、湖水、塘水等。生活饮用水根据来源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如条件许可,最好的办法是就地打手压井,应避免在低洼地或过去是污染源的地方取水。(2)在内涝地区,应划出水质污染较少的水域作为饮用水取水点,禁止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3)在流动的洪水地区,应在上游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4)只有河、塘、湖水可作水源时,选择位置适当的河段或水塘,取水点要向河中心伸延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宜在取水点设水码头,也可在岸边挖砂滤井取水。水塘选定后,只能专供饮用水,不得做他用。(5)退水后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
     正常供水中断的灾区,采取临时性供水措施。如使用瓶装水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采用水车送水,由专人负责,做好水车和饮水的消毒,注意水车要加盖,水管不要拖在地上,防止水龙头污染等;还可以临时将一些就近的公共设施改为蓄水池,应急供水,要注意蓄水前必须对池底与池壁进行彻底的清理与消毒,蓄水后要设共用取水桶或设水龙头取水,要投加漂白粉或漂白粉精进行消毒。
     对饮用水的处理和消毒包括:(1)澄清。取水后将原水放置,较粗大颗粒物可在数分钟内自然沉淀去除。(2)过滤。如缺乏水处理药剂时,可采取慢沙滤池或家庭沙滤缸。(3)混凝。在原水中投放混凝剂可大大加快水中悬浮物质的沉淀。一般用的混凝剂有硫酸铝、明矾(硫酸铝钾)、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常用方法是 50公斤水加明矾2.5-4克或每桶水(约25公斤)加花生米大小的明矾一粒,搅拌1-2分钟,静置10分钟左右,使水澄清。(4)消毒。经上述混凝沉淀和过滤的水中病菌已大大减少,但仍不能保证符合卫生要求,尚需进一步消毒后才能成为安全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