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分院:90天到50天的背后故事

08.11.2013  18:20

        (本网讯 罗涛 杨德贵 摄影报道)11月6日,随着对讲机内传出“校飞任务结束,人员撤回!”的命令声,标志着洛阳机场信标台原址重建工程画上圆满句号。一项预定工期为90天工程,在施工方和飞院洛阳分院的紧密配合下,用50天的时间完成,参与其中的每一名工作人员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个中艰辛让人难忘……

      洛阳机场全向信标测距台,建于1995年12月,属于双性质台站,一是作为进近台,为飞机的进近、出港引导,并辅助ILS系统对飞机进行安全着陆引导,而且在保持测距机读数为常数,即可使飞机绕测距台作圆周飞行以等待着陆,或者绕过禁区、障碍物再按照指定的VOR方位进场。二是作为航路导航台,不但是全民航H34航路上的重要节点,同时是京广航路复线上的重要节点。该台于2013年9月15日正式关闭后,洛阳分院飞行训练任务量陡降,直接影响到分院全年的飞行教学计划,同时给洛阳机场航班和训练同场飞行的安全压力再加砝码,对过境航班空中交通管制也构成影响。

      如此重大的影响,让分院领导和参建人员感到无比的压力。“此项工程不能按部就班进行!必须打破常规,压缩工期,尽快投入使用!”分院领导下达了攻坚命令。

      从9月15日,发出台站关闭航行通报起,分院空管站、机场保障部等部门便协同成立了工程配合小组,全天候、全时段跟进工程施工方,全力为信标台重建工程提供人员、车辆和器材物资的支持。分院要求施工方精确编排工程计划,加班加点进行施工。

      为了加快进度,小组人员全部放弃施工期间的中秋、国庆假期和双休日,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在12小时以上,晚上加班到9点以后成为常态。为增加工作时间,工程人员让内场车辆将盒饭和饮用水送到了施工现场,劳累之后盒饭似乎吃的更香甜。

      工程速度的提升,并没有影响质量,反而因为计划合理,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产生了相当的正能量。在电缆铺设过程中,机场内施工条件复杂,在3米多宽5公里长区域内,已经有铺埋了7条电缆,在以前的铺设过程中,总会发生挖断电缆的现象。而此次工程要求再挖一条深0.7米,宽半米的电缆沟。怎样才能即达到铺设要求,又不发生挖断电缆的工程事故的情况下完成工作,是摆在工程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经过大量论证和实地探测后,由通导科科长郭全红确定了以点带线,逐段挖接的施工方法,即先确定点,挖出坑,再由坑连成线,并由他全程跟踪排查,确定电缆的走向。终于仅用了10天时间,施工方顺利完成该项工作,在洛阳机场的施工记录上增加了一个亮点。

      作为配合小组一部分的盲降信标台,台站只有3名正式员工,不但要保障08号、26号两套盲降的正常工作,完成值班,还要在施工过程中,抽调两名员工配合施工,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没有人抱怨,为了工程早日投产,几乎天天都在机场控制区内,舍小家,为大家。

      付出终有回报,随着设备正式投产,本场每天训练密度至少多出10架飞机,每天训练时间增加近150小时,缩短的工期能创造近6000小时的训练量。同时,作为H34航线和京广复线上的重要节点,洛阳信标台的投产,也减轻了空中交通的拥挤,管制压力大大降低。

      回头看90天到50天工期变化,大幅提前的背后,即有科学安排、合理调整施工方案的谋划,有参建人员加班加点的辛勤付出,更有一种责任信念的支撑。

调试发射天线

调试机房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