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面孔来成都不只是为看看 还要留下来找工作
5月24日,在成都举行的慕尼黑啤酒节上,在蓉的外国友人也加入到狂欢的人群中。随着成都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洋面孔出现在成都街头。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
编者按
700多年前,意大利知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成都,把这里的繁华与神奇推介到欧洲。时至今日,开放的成都,被无数外国人亲身感受。不只是看,还要留。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一个重要指标是外籍人口所占的比重。成都的魅力,已吸引到大量外籍客、留学生常住于此。据统计,常住成都的外国人累计已超过3万人,数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洋面孔”扎堆,催生了一些新的行业与职业,比如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管家等。我们从这个视角入手,观察“成都热”中的国际新鲜事。
德国小伙跨国“猎头”促成近百外国人来蓉工作
时隔八年,德国小伙许明(Daniel Ratheiser)终于如愿以偿,再次来到成都长居。他曾在成都实习,“师傅”李全依旧在三圣乡传授南拳,数十个外籍徒弟武得有板有眼,洋面孔已不再被路人视为稀奇。
数年间,成都外籍客的数量从千人跃至万人,Work In ChengDu(在成都工作)正演变为国际上新兴的远渡重洋的小潮流。淘金“成都热”,他的这一创业灵感不停闪动。
2011年创业至今,许明已促成近百外国人来蓉工作。他的“事业小成”,顺应了多数外籍人士的期盼:“我们不是只能做外教。”
□本报记者 张守帅
给成都企业补充“洋面孔”
36岁的许明出生在一个靠近法国的德国小镇,能流利使用四国语言,包括汉语。但在2003年初到成都旅游时,几乎还是一个汉语盲。一周时间内,他吃串串,逛古街,看变脸,喝盖碗茶,与好客的成都人手脚并用地交流,城市浓郁的生活味令其着迷。一周结束后,他决定留下来实习,那年他读大四。
许明无比遗憾地说,2004年大学毕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被迫”远赴上海。所谓“合适”的工作,就是想做点与所学相关的,而不是去当“外教”。
在其创业后,曾作过一项调查,发现20%的来蓉外国人第一份工作都是“外教”。“外教队伍其实藏匿着很多有才华的人,也许在国外拿着不低的薪水。”在他看来,尽管成都世界500强企业众多,但外籍求职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所以,与猎头公司关注高端人才不同,他的服务对象多是经验算不上丰富的外国人,他也几乎不推荐他们去外资企业。许明狡黠地说:“实力较强的成都本土企业,更乐意雇佣外国人开拓海外市场,我给很多公司带来了第一个洋面孔。”
举荐成功后,许明会协助外国人办理来蓉手续。“高端人才要申请《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一般人才取得《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然后再凭借外事部门出具的来华邀请函,办理签证,整个流程最快只需一个月。”他说,作为“成都通”,他还提供租房、语言培训、生活指导等一条龙服务。
“介绍岗位不同,服务费略有差异,实习岗位收费4000元。”许明认为,他赚的佣金,相比动辄以美元结算的猎头公司来说,已是相当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