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通滩:“江阳好支书” 传递正能量
四川在线消息(许霞) “遇到这样的好支书,是我们开丰村村民天大的福气哦!”说起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开丰村党支部书记李洪,该村五社村民张兴云赞不绝口。而一旁的李洪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们选我做支书是信任我,不管怎样也不能撂挑子!”
放弃坦荡事业路
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洪,在建筑事业上已小有成就,年薪上百万,是人人羡慕的李老板。2003年12月,李洪不顾家人的反对朋友的劝说,毅然放弃自己10多年打拼组建起来的施工队伍,返乡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村支部书记的工资对你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放弃这么好的财富机遇,不觉得后悔吗?”面对笔者的提问,李洪坚定的说“放弃自己打拼那么多年的事业,对于别人来说我是捧着金碗往穷窟洞里钻,可是我的事业在家乡,一看到靠天吃饭的村民,低矮的瓦房,泥泞的小路,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总想着要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一个人富了,也只是一个有钱人,全村人民富了,那是一群有钱人。”
修路村民不出钱
“土路变水泥路,再也不用担心阴天下雨路不好走,走了50多年的土路面貌一新,真的很高兴,很感谢李支书”。 村民们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开丰村是一个偏远山村,以前全村都是山路,从村里到镇上就得花费一二个小时的时间,遇上下雨天,根本就无法行走,满是泥泞,行走很不方便。有时村民遇上急事,去镇上都难,更别说把自己地里的农作物拉出去销售。交通不便无疑成了村民们增收的瓶颈。
要致富,先修路,李洪深知路对于村民的重要性。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修路需要不少资金,但是村集体没有钱,村民收入比较低,靠村民集资也不现实。于是李洪找镇政府,区级部门,找在外务工的成功人士,先后筹集到近100万元。2007年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施工单位的压路机、摊铺机、翻斗车驶入了开丰村。
而今的开丰村,坑坑洼洼的通村土路已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立足村情抓经济
传统的种植方法、粗放经营方式、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等原因致使开丰村的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产业结构调整难、农科技术推广难、村民增收难在开丰村成为比较典型的“三难”问题。
为了突破这些制约瓶颈,李洪找准关键,立足本村实际,积极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深挖农业资源优势,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万亩红高粱映红农民生活。“这一片和后面那座山明年将全部种上红高粱!”李洪带领笔者来到高粱基地,信心满满的讲了讲明年的种植计划。开丰村以浅丘河谷为主,成土母质以沙溪庙土壤为主,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非常适合红高梁的生长,李洪以通滩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三个一万亩”基地建设为重点,带领农户扩大红高粱种植规模,同时依托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开丰村红高粱生产合作社,为通滩村民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政策、科技、生产、市场信息,且该专合社与老窖公司签订销售订单,实行订单收购。目前开丰村红高粱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5586吨。
激活闲置土地,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以前这里全都是荒山,现在这一片可是宝地咯!”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兴奋的告诉笔者。由于农业收入的不稳定,人口大量流入小城镇,村里大多只有年迈力衰的留守老人,这样就导致该村原来可耕种土地逐渐荒芜,现在部分生产社已落成人走、房空、地荒的局面,逐步形成了长满蒿草的轻化盐碱地。看见这些荒芜的土地实在可惜,李洪决定激活这些闲置的土地,让它们“变废为宝”,一方面自掏腰包对这些轻化盐碱地进行土地平整,改善土壤条件。另一方面多方游说,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苗圃种植公司,目前闲置的荒山已种上大片的林木,每年直接为农户增收2000-3000元。
荒地变林场
托举孤寡老人幸福梦
“城里有养老院,我们这里有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点,只要是城里老人有的,我们这里也不缺!”住在集中供养点的卿安富老人自豪的告诉笔者。
为了解决开丰村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共享开丰村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自2005年以来,李洪四处联系外出创业成功的人士,筹集资金80多万元,修建了开丰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点。该集中供养点占地200多平方米,室内服务功能设施齐全,入住人员主要是开丰村的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
李洪关心五保老人生活
为了让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善养”和“善终”,李洪号召村民成立了一个帮扶队,只要是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外出看病、住院都由村里出人陪床,费用全由村里承担。开丰村五保供养点已成了孤寡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天堂,许多社会上的老人也都羡慕不已。
如今走进开丰村可以看见精修的塘坝,静卧的山丘,一条条新建的渠道,蜿蜒田间……放眼望去,田成方,路成网,渠成链,树成行,菜成片,产村互融发展,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这样和谐美好的新村景象记载着一位的勤劳勇敢、深受民众欢迎、传递正能量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