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僵尸企业”现状调查及处置建议

15.03.2017  17:04

随着过剩产能问题的持续发酵,僵尸企业作为一种恶化的经济形态开始迅速蔓延。据调查统计,泸州市现有僵尸企业约180户,约占企业法人数的1.25%,主要分布在建筑房地产、商贸物流、化工、机械、投资等行业,对就业质量、投资收益和社会稳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须引起相关方面重视并予研究解决。

一、基本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将僵尸企业定义为:常年亏损、扭亏无望、只能靠补贴或贷款生存的企业。其总体特征是生产经营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债务负担重,偿债能力下降,流动性丧失,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低层次的生产经营。

2015年12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僵尸企业”处置议题,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文,将连续三年亏损,占用贷款利率低于市场最低利息率(CHK)的企业认定为僵尸企业,在全国部署清理整顿工作,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全市企业基本概况

根据省工商联安排,市工商联争取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支持,对僵尸企业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按照国务院上述标准,结合该企业生产销售量与生产能力的比例、近三年生产经营活动变化情况、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等指标,估算各行业僵尸企业数量并予分析研究。

据统计,2015年末全市有登记注册的法人企业14366户。其中,国有企业3193户,集体企业358户,私营企业9095户,混合所有制等企业1720户。从行业类别看,工业制造企业3093户,商贸物流企业5508户,房地产开发建筑企业1297户,其他服务业企业3836户。工业企业中,包括酒类、饮料、茶制造企业622户,机械制造企业373户,医药制造企业26户,能源相关企业472户,化工相关企业111户。

(二)僵尸企业分布概况

作为西部发展势头较好的经济大市,泸州市自“十二五”以来已连续多年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市州前列,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名列全省第一、二位。但由于国际、国内消费需求不振,国内主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我市经济增速受大环境影响,从2013年以来开始下降,部分行业企业经营效益从“全行业盈利”开始产生分化,出现部分继续盈利、部分盈利下降、部分出现亏损的“三三制”分化发展情形。2015年,列入观测范围的1603户工业制造、建筑、商贸企业中,亏损企业251户,占15.66%;全市628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46户,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32%。建筑及房地产开发、商贸物流、化工、机械等行业持续亏损的企业在增加,部分转型不力、扭亏无望的企业呈现“僵尸企业”的显著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研究评估,泸州市现有僵尸企业约180余户,约占全市企业法人总数的1.25%。如果算上经营额较小、未纳入统计观测范围的停业半停业微型企业,预计将出现僵尸企业超过500户。现有僵尸企业主要分布在建筑和房地产开发、商贸物流、化工、机械、民间投融资等行业。以纳入观测统计的部分企业为例,建筑和房地产开发行业58户,占该行业4.47%;商贸物流行业(含批零贸易和交通运输)72户,占该行业11.0%;化工行业11户,占该行业9.9%;机械行业8户,占该行业企业2.14%;白酒制造业2户,占该行业1.3%;其余行业31户,占行业企业数的0.34%。受到房地产、酒业等资金占用大户亏损额度持续增加拖累,各类小贷公司、投资企业也开始出现僵尸企业,民间借款无力偿还,潜藏着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僵尸企业的出现,导致企业职工收入减少,国家税基减少,消费需求不振,经济纠纷案件上升,企业违约增加,对社会诚信建设形成挑战。

(三)重点行业僵尸企业现状

从行业分布来看,僵尸企业分布情况呈现如下特征:

一是商贸服务行业。随着网络销售快速增加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各地商业地产的快速扩张,传统的实体店经营额和净利润下降很快。部分中小型餐饮企业、超市、酒店连年亏损,无力偿还银行债务沦为僵尸企业。过去十分兴旺的王氏商城、公交商城均有企业陷入连年亏损境地。2015年规模物商贸物流业(批零贸易和交通运输、邮政)653户中,出现亏损企业110户,较上年增加15户。如加上未纳入统计的小型商贸企业,商贸服务行业中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的僵尸企业超过300户。

二是建筑和房地产开发行业。泸州市是传统的建筑强市,现有建筑企业1297户,常年有超过百万人口从事建筑产业。近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整体萧条,部分企业受到库存积压、资金不继、合作伙伴拖累,僵尸企业逐年增加,2016年已有200户建筑企业出现停业、半停业状态,该行业的僵尸企业占该行业4.47%,经济纠纷持续增多,且潜藏着一定群体性纠纷隐患。

三是化工行业。泸州拥有泸天化、川天化等大型上市化工企业,近几年随着销售市场萎缩和进口产品冲击,化工行业出现较大亏损,多个骨干企业在一定阶段表现出僵尸企业的特征。经省、市各方支持,向泸天化等骨干化工企业注入资金十亿元以上,骨干化工企业经营形势有好转,但仍深受市场难以扩大、人员难以消化、产品难以转型的问题制约。

四是机械行业。泸州作为全国九大机械制造基地,本土机械企业有长起、邦立、长液,近年引入国机重工、玉柴机器等参与股改重组,机械行业产能强大。在国家4万亿刺激政策带动下,全市机械行业一度获得了爆发式增长,结合沙茜片区旧城改造迁入机械工业园区,发展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全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机械行业面临投资缩减、销售萎缩、转型缓慢而贷款累加的突出困难,导致部分实力较弱、竞争力差的企业沦为僵尸企业。

五是传统制造业和民间借贷等行业。一批传统的服装制造、印刷包装企业濒临破产。受房地产、酒业等“吸金大户”不景气影响,全市现有20余户小额贷款公司均陷入不同程度的亏损,有的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由于民间借贷的金融风险快速累积,全市数百户各类投资公司大都陷于停顿。部分旅游、文化、交通运输、会计中介公司因经营不善而陷于困顿。

此外,白酒制造业应引起特别注意。该行业作为泸州的支柱产业,产能占全国的13%、四川省的46%。受限酒令影响加上年轻一代消费观念变化,一些小型白酒企业销量下降较快。迅速增加的库存、更加微薄的利润,使得一些白酒生产企业受到债务问题困扰,出现了亏损、停产、减产现象。目前白酒企业界的“僵尸企业”还不多,但该项行业已进入重组并购洗牌的关键时期,应引起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承包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全市列入统计的僵尸企业180余户,占全市企业法人总数的1.25%。如算上未列入统计监测的小微企业,全市僵尸企业约500多户,约占全市工商注册登记30323户企业的1.64%,表明在全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泸州市经济结构中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经营效能较低的问题逐步显现,已成经济健康运行的一大痼疾。

二、形成原因分析

僵尸企业从无到有并快速增加,反映出经济形势趋于严峻。各商会、企业、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反映,出现僵尸企业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经济环境变化非常剧烈,实体企业发展环境不佳,多个主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具体到单个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企业决策经营层对经济下行趋势预见不足,对新常态应对不力,转型创新的步伐缓慢,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所需求,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过快,等等。

(一)宏观政策转向太快。相关部门在行业发展规划时预见性不足,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缺乏连续性,特定时期的刺激政策过猛过快,多个行业的企业产能盲目增加,刺激政策过后需求不振,导致市场需求大起大落,对制造业带来致命伤害。如:美国次贷危机后,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引起了各行业的普遍过度投资、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催生了一大批僵尸企业。商贸物流行业中的僵尸企业大都缘于网络销售和专业市场建设双双过快增长,经营成本增加与销量持续下降形成尖锐的供需矛盾。

(二)产业发展指导滞后。房地产行业存在政策设计的体制性缺陷,导致过去十多年房价疯涨,房地产企业数量过多,房地产现有开发模式多为大盘,投入巨大,致使该行业成为僵尸企业的重灾区。机械、化工等行业具有投入巨大、产能相对固定、转型调整缓慢的特点,如果发展规划滞后、预警调控不及时,容易导致企业对市场容量的误判,在经营状况良好时错失调整良机。

(三)资源配置扭曲错位。行政主导资源配置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快速发展,也存在违背价值规律的主观盲动风险。相关部门在制定市场建设规划、审批重要行业新增产能、运用补贴政策激励新兴产业发展时,存在各地相互恶性竞争、攀比跟风、盲目决策等问题,在一定时间内新增产能过快、投资效益估算不足,项目没有效益,企业也被拖垮。有的地方盲目建园区、搞商业地产,就是这样的例证。

(四)企业风险控制不力。近几年,大大小小的企业、商会都纷纷办投资公司,搞民间借贷,把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高利贷,风险控制不了,产生僵尸企业。

(五)过度竞争两败俱伤。地方政府往往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支持,一味鼓励企业投资;部分企业不顾市场变化,盲目迷信政府支持能够帮助自己“挤垮”其他地区的企业,投资缺乏理性,陷入经济博弈的“囚徒困境”。随着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整体销量不足,企业间再采取压价销售、亏本销售的恶性竞争策略,出现僵尸企业是必然结果。

(六)政策歧视挤垮民营企业。为规避道德风险,一些地方将民营企业排除在重大工程项目之外,不断输血维持国有“僵尸企业”。面对经济下行,各大银行宁愿支持国有僵尸企业,也不愿支持民营企业续贷、新贷,致使国企在获得大批贷款后再倒逼民营企业,滋生出效益不好的国有“僵尸企业”和贫血虚弱的民营“僵尸企业”。

三、对策建议

僵尸企业占用大量社会资源,阻碍企业竞争活力,亟需辩证施策,综合治理,营造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整治。

(一)改革考核激励导向,有效拓展消费空间。改革对地方政府唯GDP、创收是问的政绩考核方式,将改进民生、消费水平的提高列入重要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办法。制定科学的加权考核指标,对生产基础良好的区域重点考核其生产发展指标、对欠发达地区重点考核消费增长指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消费带动生产增长,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拓展企业市场空间。

(二)调控行业产能总量,保护发展新兴产业。由国家发改委、质监、统计等部门牵头,抽调精干力量,对钢铁、水泥、机械、化工、能源等主要生产行业企业,从科技水平、产业布局、生产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估,推进企业重组转型。关闭一大批复活无望、重复投资的僵尸企业,激活和提升主要行业企业竞争力。定期发布过剩产能行业名录,对过剩行业实行行业审批准入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过剩产能行业新办企业、新增产能。对新兴行业实行区域总量调控,防止一哄而上做死行业。

(三)坚持利益调节取向,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对重点行业的产能调整和僵尸企业处置,采取获益地区补助减产地区的办法,去产能的地方享受保留产能企业所在区域利益股份,从根本上化解新增产能冲动。为监督减产计划实施,调控以省为单位制定产能指导性计划,对去产能情况实行交叉检查,加强相互监督,确保调控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收集、发布产能供销信息,采取折价收购、指导重组、推进破产等方法,处置扭亏无望、丧失前景的僵尸企业。

(四)加强建设规划管理,有效调控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地域特征突出,调控房地产必须因城施策,在一定时间内加强需求预测,适应宽松供地,划小开发区域,允许多元投资,形成充分有序的竞争机制,有效遏制房价恶性上涨。探索采取申报需求、收集公示、竞价修建的办法,有序管理开发建筑业,严控附加成本,从根源上杜绝僵尸房地产企业产生,把社会资源引回实体经济。

(五)发行债券启动消费,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由中央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代为支付,有序推进西部、落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过剩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产品出路。向落后地区贫困群众发放电器、医疗、教育消费券,根据各地服务产业优势,向市民发放健康、养老、养生消费券,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采取免费培训、提供专家支持、税收优惠等办法,促进僵尸企业员工向健康、保健、文化卫生等服务业转型,辅之以社会消费券支持,拓展消费空间。

(六)用好财税金融政策,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为化解僵尸企业困局,可授权地方立法机构通过减负办法,缓收或免收困难企业的“五险一金”和其他税费,允许困难企业扩大失业保险金支付范围,对困难企业员工分流培训给予补贴,将政府投资转为企业资本金。在推动兼并重组时,允许兼并方将资产折算为职工安置费用,或者安排财政资金予以专项补助,给予阶段性的税收优惠。支持银行通过“债转股”,参与并购重组,减轻不良贷款压力。设立支持民间贷款专门机构,将借贷关系清楚、资产足值但变现困难的民间借贷项目,列入政府资产处置和呆债核销范围,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再通过有序证券化,逐步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七)统筹指导分级负责,削减产能盘活存量资产。在大幅削减过剩产能基础上,盘活僵尸企业是治理经济重症、激发企业生机的必由之路。建议中央成立专门机构,划出专款支持各地化解僵尸企业危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行抓大放小,明确目标任务,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将化解僵尸企业责任落实到各省、市政府,明确发改、经信、财政、科技、国土、环保、劳动、税务、金融、电力等各级各部门责任,形成区域和部门联动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企业生态环境,加快僵尸企业处置,防范新增僵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