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古蔺花灯和先市酱油酿造技艺跻身“国字号”非遗

17.09.2014  17:46

   四川在线泸州频道消息(记者 丁汀)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泸州市古蔺花灯和先市酱油酿造技艺跻身“国字号”非遗,分别列入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统舞蹈项目和传统技艺项目。

  古蔺花灯俗称“扭扭灯”,相传源于唐宋,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古蔺县的民间传统歌舞艺术,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古蔺花灯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

古蔺花灯(资料图)

  先市酱油酿制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清。这一技艺的产生、发展地先市,位于川南黔北结合部,古老的赤水河纵贯全境,是多元文化交流之地。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酱油酿造经典古法法则,手工酿制技艺世代相传,以黄豆为主要原料,色泽棕红,味醇柔和,清香回甜,咸度适中,锅煎不糊,久放无沉淀,不生花,不变质。有大豆整粒蒸焖、天然野生菌种制曲、长周期晒露发酵、自然浸出法取油、暴晒浓缩油体等特点。专家称其为“中国酱油传统酿造的活化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先市酿造食品厂―百多年的酱油老厂房和600 多口百年以上的晒露缸,是先市酱油酿制技艺的重要载体,也是罕见的酱油酿造历史文化的意义符号。

先市酱油酿造基地(资料图)

  目前,泸州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18项,其中国家级6项(泸州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制技艺、先市酱油酿造技艺和古蔺花灯)、省级4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罗德书、毕六福、赖高淮、沈才洪、张良)、省级35名、市级236名,酒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为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