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利剑出鞘斩毒魔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毒品,这个黑色的幽灵悄悄来到酒城泸州,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罪恶。1996年,泸州市公安机关成立了打击毒品犯罪的专业队伍,从成立之初起,这支注定与危险和艰辛相伴的队伍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 刻不止。20年过去了,这支队伍时刻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禁毒民警,一件件感人的英勇事迹。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只能远离鲜花和掌 声,默默无闻地牺牲和奉献。
在刀尖上跳舞
毒品犯罪的高额利润让无数毒犯铤而走险,不惜武装贩毒与公安民警对抗,因此,缉毒好比是在刀尖上跳舞,禁毒民警的每一次战斗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2013年8月的一个中午,骄阳似火,龙马潭区胡市镇玉龙村的一个院落外,20多名警察冒着40多度的高温,静静地埋伏在庄稼地里,任凭太阳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他们一动不动,等待着最佳的抓捕时机。院内,是一个制毒窝点,据可靠情报得知,里面有一帮疯狂的制贩毒歹徒,并可能持有枪支。在特警破门的一瞬间,抓捕组民警们闪电般冲进院里,将正在制毒的5名毒犯果断制服。这时,他们才发现一把子弹已经上膛的自制手枪就放在眼前,真是千钧一发。突然,屋里又传来一声异响。民警转身,看见另一名毒犯风一样的从里屋冲出。民警张建平毫不犹豫地跟随毒犯翻过两米多高的围墙,在50米远的一个玉米地里,他奋力一跃扑向毒犯,电光火闪之间,一把亮晃晃的匕首剌向了张建平,张建平在躲开致命的一击后一边大吼“注意有刀”,一边用身体死死压住持刀的毒犯。在面对习武出生、体重足足多出他一倍的对手面前,张建平没有私毫的犹豫和退缩,这是意志和耐力的比拼,是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五分钟后,精疲力竭的嫌犯终于放弃了抵抗,被彻底制服。而此时的张建平,鼻梁被打断,头部、身上也多处受伤,鲜血染红的不仅是他的衣衫,也染红了一个缉毒警的光荣、艰难和风险。负伤后,同事去看望病床上的张建平,却没有见到他的家人,问及原因,张建平淡淡的说:没有告诉他们,怕家人担心,怕妻子流泪。这就是我们一名普通缉毒民警的情怀和担当,分享胜利的喜悦,伤痛独自承受。这次战斗,缴获了成品半成品冰毒50余公斤,还有各类枪支和弹药。
付出、付出、还是付出
与狡猾的毒贩作斗争,除了勇敢,除了智慧,坚韧,除了战友们团结一心的不懈努力,便是付出、付出、再付出。
在对“7.23”特大贩毒案的侦破中,专案组经过前期一个多月的慎密侦查获悉,毒贩将于8月12日,携带20多公斤毒品从云南景洪运到泸州! 专案组立即派出民警进行跟踪,狡猾的毒贩为了躲避侦查,一路上停停走走、时而在高速公路上狂奔、时而在崎岖的山道上颠簸潜行。整整三天时间,无论是毒贩在行进中,还是在停车休息时,民警的眼睛都远远地、死死盯住目标,饿了,啃一口面包,困了,轮流在车上打个盹,就是这样,带着布满了血丝的双眼,带着一身的疲惫,这一路民警一路咬着毒贩跟踪到四川境内。15日晚上九点,专案组分三个抓捕组同时展开收网行动。很快,其中两个抓捕组行动顺利,主要犯罪嫌疑人落网。而负责抓捕的另一组发生了意外,在江阳区江北镇与丹林乡交界处,运毒车辆面对民警的设卡拦截,强行冲关、疯狂逃窜,很快,消失在夜幕中。这时,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了,不把毒品找到,犯罪嫌疑人很可能会因为证据不足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夜深了,乡村的夜晚一片漆黑,几十名参战民警,在四通八达的乡间小道上仔细搜寻,他们在与犯罪嫌疑人抢时间、拼体力、比耐力。五个多小时后,当犯罪嫌疑人认为危险已过,换了一辆车再次出现时,民警犹如神兵天降,将其人赃俱获。当20多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后,湿透了的警服,被蚊虫叮咬的满身红包在瞬间都成为过眼烟云,留给民警们的是破案后从心底涌起的快乐,是艰辛付出得到回报后的真正满足。此役缴获冰毒23公斤,打掉3个贩毒团伙,斩断了一条长期从云南经泸州并辐射到全国多个省市的贩毒通道。
2014年,为堵住通往我市的毒品运输通道,市公安局成立了毒品查缉专业队伍,在这个队伍里,有四个小伙子加上一个小姑娘,平均年龄不到23岁,他们长年累月,通宵达旦地工作,烈日寒风中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夏天,警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他们的耳朵、手上都长出了冻疮。回到家中,望着晒得又黑又瘦的孩子,爸爸妈妈心疼啊,在爸妈眼里他们都还只是的孩子啊,都可是为了“禁绝毒品”这样一个神圣而崇高的理想,他们不言辛苦,义无反顾。2015年5月12日深夜,查缉队在叙永县两河镇宝丰路,开展公开查缉。漆黑的夜里,一辆小车远远驶来,队员发现小车的号牌明显进行了故意遮挡,于是,示意停车接受检查。一名特警出身的队员在对车内的人员进行查问时,眼睛的余光看到座位下藏有东西,他不动声色,机智地,把车上三名人员都叫下了车,然后,迅速将其隔离控制。随后,查缉民警在车内缴获冰毒92克,高压狙击步枪一支,和一把匕首。这时,毒犯温某见罪行败露,被反铐的右手偷偷伸进裤兜,队员察觉后,迅速将其按倒在地,一把子弹已上膛的仿64式手枪,从裤兜里掉了出来。这就是缉毒民警的现实写照,随时面对真枪实弹、随时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在凶残的毒贩面前,缉毒民警没有年龄之分,没有老弱之差,有的只是共同的信念,用无私无畏,用神圣的使命演绎出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无数传奇。 2015年5月,在龙马潭区红星村一个抓捕现场,当毒犯发现我们的侦查员时撒腿就跑,龙马潭区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谢光豹迅速追了上去。老谢是名52岁的老民警,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平日行走的时候,都有些困难,他硬是拖着病体追出500多米。眼看毒贩就要消失,老谢没有丝毫犹豫,攀上两米多高的大门跳下,重重的摔倒在地,他忍着剧痛继续追缉。直到与随后赶到的战友们一起将毒贩抓获。
无悔的背后是一种愧疚
所有禁毒民警的心里都饱含着对禁毒事业的执着和热爱,选择光荣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苦累,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牺牲。忘我付出的背后,而对于个人、对于家、对于家人,每个人都有着说不出的遗憾和愧疚。
青年民警孙蛟培,刑警学院的高材生,高大帅气,毕业分配到禁毒支队,领导特别关心,四处物色介绍对象,可是工作太忙了,总是加班、加班,见面的时间一推再推,女孩受不了这样的理由,怎么可能总在加班,转身离开了。真的,心里不是滋zi味儿啊,可是小孙没有解释,他也不能解释,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只能放下儿女情长。
而作为禁毒民警的家属,也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付出和牵 挂。“儿子,你一定要安全的回来”,“老公,在外面要时刻当心”、“爸爸,我等你回来陪我”,这些都是父母、妻子和儿女对他们叮嘱最多的话语。而当任务在身时,他们那里顾得了这些。青年民警张建平,与爱人分居两地,爱人怀孕的时候,他在坚守岗位,没有照顾一天;儿子出生的时候,他在坚守岗位,没有听到儿子的第一声啼哭;儿子生病时,他还坚守在岗位,没有尽到一次父亲的责任。儿子会爬了,儿子会坐了,儿子会走了,儿子会叫爸爸妈妈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儿子人生中许多的第 一 次。他 不敢像常人一样在微信上晒儿子呆萌的照片儿,只能偷偷的看着儿子的照片发呆,只有我们知道,七尺男儿的柔情啊,都在这些照片里,满满的全是思念和愧疚。
这是一个行走在刀尖上的警种,风雨二十载,泸州禁毒民警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交给酒城百姓的是一份份优异的答卷。这支队伍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5次、集体三等功11次、荣获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创新单位、全国易制毒化学品工作整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三人问鼎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一名全国优秀禁毒民警,1人,荣立个人一等功,7人,荣立个人二等功,30余人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四人次,荣获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数字虽然枯燥,但正是这些饱蘸鲜血和汗水的数字,书写在川南大地上的禁毒风采,塑造出一个个禁毒民警的崇高与神圣、正义与厚重、无私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