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不断加强非遗保护 传承中华文化

06.06.2023  16:34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6日电 (邹立杨)近年来,泸州从四个方面不断加强非保护,传承中华文化。

  是加强保护,留住非遗文化之“”。在泸州市范围内组织开展2次“非遗”资源普查,记录“非遗”资源438项,目前,泸州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以上74项,市级以上205项(;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其中,白酒类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3人)居全国第一。探索立法保护,在全国率先制定并施行首部白酒文化地方性法规《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将每年3月确定为“白酒历史文化遗产宣传月”,创建白酒历史文化项目保护名录,为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提供参考蓝本和借鉴经验。

  做好传承,接续非遗技艺之“”。依托雨坛彩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项目传承基地、体验基地,扎实开展非遗“六进”工作,在学校、社区、景区等场所建立传习基地13个,组织“非遗”传承人定期到传习基地进行技艺展示培训,在市图书馆设立“中华传统文化书籍专架”,《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读本》成为全省首本由市州级统一编写的“非遗进校园”读本,“泸州分水油纸伞”成功列入四川省全日制中学美术教材;推动合适的“非遗”项目进课堂、进生活,增强群众和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让大家了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2022四川年度人物100强入围5人,30强入围1人;入围全省非遗进社区十大优秀案例、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各1个。

  探索利用,点燃非遗振兴之“”。同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非遗”项目应用研究、共建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发动50多家“非遗”保护单位探索“非遗+”发展模式;以扎染、蜡染等非遗技艺为依托,建成3个省级非遗就业扶贫工坊,创新开发麒麟公仔、中药香囊等文创产品70多种,做大做强“非遗”产业。率先开创“流动+固定非遗集市”,采取线上+线下非遗购物节方式,对川南雀舌、古蔺建新茶等茶制作技艺及茶产品进行展示展销,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建成14个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发布3条非遗之旅体验线路。入选首批全国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1个,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1个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龙文化(泸县)生态保护实验区,4个项目列入四川省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是持续宣传,扩大非遗影响之“”。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之旅线上集中展示活动,“四川非遗购物节——非遗好物。泸州直播专场活动”等,开展“天府旅游美食荟成都站、南充站”酒城旅游美食宣传推广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亮相“亚洲文化嘉年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舞龙作品《龙腾盛世》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3项非遗美食入选100道天府旅游美食四川省代表性美食;“古蔺麻辣鸡”、“古蔺手工面”等非遗美食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荣耀亮相,蝴蝶画、苗族蜡染等参加“幻彩三星堆”中华全球推广活动,在中国国际酒博会期间专门设置泸州文创非遗展,向外宾推介泸州非遗;央视1套大型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在泸州合江尧坝驿实景录制;泸州市还承办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持续扩大“非遗”影响力。(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