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泸县:宋韵龙城腾川南 千年古县焕新姿

18.04.2014  16:51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丁一 特约记者 曾佐然) 4月14日,全市旅游工作及旅游产业突破发展推进会在泸县召开,全市三区四县参会人员参观了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和玉蟾山温泉国际度假区,泸县作旅游发展的经验交流。

  泸县自2011年12月,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建设文化旅游新县以来,按照“一年有新进展、三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的总要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产业突破。2013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6.62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58.36万人次。

   理念突破 规划引领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泸县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全县及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趋势、产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及时转变观念,制定了“两化互动强县,文化旅游兴城,产业新村富民”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的发展目标,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力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坚持借智借力、洗脑换脑来推动发展,坚持与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相融合,积极培育新的产业体系。先后邀请了加拿大毕路德、新加坡裕廊国际、北京绿维创景等国际国内一流的旅游规划机构实地考察论证。邀请20多名文化旅游专家讲学、咨询,掀起大脑风暴,用现代文化旅游观念武装全县干部群众的大脑,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两年来,完成《泸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确立了“千年古县,宋韵龙城”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和logo,“一核两带三组团”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确立了全县旅游发展重点项目、支撑项目和特色项目30多个。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编制了《玉蟾温泉景观方案及建筑方案规划》、《龙桥文化生态园新农村综合体规划》等24个旅游规划,形成了以县级总规为总纲,专业规划为框架,景区规划为基础的旅游规划体系。

   机制创新 文化旅游强力发展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四套班子领导和33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旅游局,统筹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升县旅游局规格,设置旅游发展服务中心。组建了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的四川龙桥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出台了文化旅游业发展扶持办法。

  建立领导联系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县级领导联系抓、部门单位主体抓、项目业主专门建”的推进模式和“一个文化旅游项目、一名联系县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套工作班子、一套考核体系、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法,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

  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自2012年起,政府每年保障5000万元的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旅游产业的投融资结构,引入市场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旅游产业。现已成功引进天立集团总投资20个亿建设玉蟾温泉项目,引进泸州新大地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总投资3.5个亿建设龙桥生态园项目。

   景城一体 推动产业融合

  坚持旅游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

  全力打造县城核心区,坚持城市面貌景观化、城区建设景区化。2013年泸县实施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增加1.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1万人。

  着力打造县域旅游内环,以玉蟾山为轴心,建城区10公里生态堤防湿地景观工程,完成城西湿地公园和九曲河中心公园、龙城文化艺术中心规划设计,使泸县真正成为重要的休闲目的地城市,从而带动全县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构建县域旅游外环,大力开发城西新区和城东北片区,着力构建华夏龙窖白酒产业园、泸州医药产业园等为重点的景城一体精品,把城西新区打造成为两化互动的特色新区和县城建设的标杆新区,实现景城一体、城旅互动。

   强化营销 培育目的地市场

  加大投入,制作了一批旅游景区、重点项目的宣传资料、招商资料,参加上海旅交会、贵阳旅游节、成都西博会等推介活动,加强旅游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利用旅游信息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营销,宣传泸县的资源、宣传招商项目,“走出去”积极与投资商对接,先后引进玉蟾温泉、龙桥生态园等项目投资业主。

  利用民间开展的玉蟾春会、玉龙湖放生节、潮河金秋龙眼节、方洞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把游客、客商“请进来”,特别是通过举办“龙文化宣传活动周”、“龙桥生态园荷花园开园仪式”等节庆活动,塑造了良好的泸县旅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