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泸县努力实现百万人口大县的教育均衡梦

20.12.2013  17:16

   四川在线消息(向晓鸿) 近三年,泸县整合国家、省级和县镇资金共计4亿元改造学校校舍,投入1亿多元添置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整体迁建了5所学校,仅义务教育学校迁建投入就超过7000余万元;同时即将投资2.5亿元新建泸县二中城西学校、迁建牛滩小学,努力实现百万人口农业大县的教育均衡梦。

  近年来,泸县坚持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着力点,全力推进保障能力、办学条件、入学机会、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实现城乡均衡、校际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提升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泸县教育的质量水平和知名度早已在响遍西南。

   建立均衡发展体系与责任制

  泸县牢固树立“办好教育是政府的天职,办不好教育是政府失职”的理念,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县上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对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明确了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框架、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保障管理制度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入学机会均等化”等六大控制性指标的实践,形成了政府为主、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泸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县委、县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全力抓、县级部门和乡镇党政负责人配合抓的泸县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期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组和工作组,深入开展调研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开展相关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与学校“双联系”和骨干学校与农村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三结对”活动。

  建立包镇包校督办工作机制,开展教育局领导、机关工作人员蹲点包校督办工作。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和四大班子定期、不定期联席会研究教育工作机制。2010年以来,泸县县委、政府先后20多次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多次调研指导义务教育。

  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将试点工作纳入党政目标督查、政府教育督导、人大政协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并将试点工作纳入效能问责范畴,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师素质提高

  泸县从2008年起开始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为保证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该县在安排生均公用经费时对有住校学生和规模较小的学校给予了适当倾斜。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近三年整合国家、省级和县镇资金共计4亿元改造学校校舍。整体迁建了石桥中学、云锦中学、海潮小学、方洞小学、嘉明中学等5所原陈旧狭窄的学校,仅义务教育学校迁建投入就超过7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校舍20余万平米。今年即将投资2.5亿元新建泸县二中城西学校、迁建牛滩小学。明年将实施喻寺镇中心校与泸县六中的资源整合。近三年投入1.0167亿元添置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分三年投资3081万元添置普高学校设备设施。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验设备、计算机、图书和体音美器材配齐全部达标。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了校点全覆盖。

方洞镇希望小学

  泸县制发《教师教育“十二五”规划》,按规定落实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建立干部教师“选、培、管、用”机制,实施校长、后备干部、教师培训工程。打造优质教师教育基地,县教师进修学校(含教研室)已创建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培训机构。县上统筹管理一定比例的学校师培经费,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积极组织“国培计划”,市县“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每年县财政划拨专款奖励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设立名师工作室。实施“学县管理”,建立“骨干教师联盟”、“校本教研”、“对口帮扶”等长效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均为100%。全县现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79人,均接受了岗位培训,并参加了相应的提高和研修培训。

  同时,足额安排、按月发放教师工资、国家政策性津贴和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性支出。统一城乡教师绩效管理,给予片区学校、村级学校教师绩效150—200元/月的奖励倾斜,统筹管理校长的绩效考核,鼓励各镇对村小任教教师给予交通和生活补助。探索实行城乡教师绩效工资固定发放70%,绩效考核半年发放15%、年终发放15%,较好解决了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

  该县还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并开展活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质量监管由终端向过程转移、由局部优质向整体提升转移、由依靠拼时间拼体力向教改教研高效课堂转移。健全教育教学视导、教育质量评估等制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仅2013年,全县有30项课题在国家、省、市政府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奖,远高于同类农村县区。有教师30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竞赛中获奖,有学生7500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奇峰镇宝藏学校文化墙

   义务教育赢得社会公众满意掌声

  进城务工子女就学是个老大难问题。泸县坚持以流入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制发了《泸县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就近入学,确保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城区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常年保持在2000人左右。

泸县云锦中学教学楼

  同时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全县建立留守儿童之家54个,采取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给予经济帮助、在生活和思想上关心、开展心理辅导等形式关爱留守学生。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县有50%左右的初中有寄宿学生。整合社会和家庭力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管理留守学生的良好机制。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上级有关规定,在城区教育资源薄弱、容量有限的情况下,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学校入学与城区户籍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有效措施,深挖潜力,调配资源,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2013年接纳了2278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四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泸县还高度重视“三残”儿童教育,把它作为教育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落实。2007年,县政府投入1170万元,在县城中心区新建了一所占地15.5亩能容纳200名学生的高规格特教学校,并为该校培训了专门教师,规范设置了教学课程。同时,全县建立了完善的“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制度,各镇设立了特教随班就读联络员,将“三残”儿童、少年就读工作纳入对各镇和学校的目标考核,保证全县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就学,2013年“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

  泸县认真总结“两基”工作中控辍保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综合运用多种举措,狠抓普及程度达标。2013年,该县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和116.86 %,小学巩固率达100%,初中巩固率达95.3%(三年巩固率),均达到省定标准。4月28日,泸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独立组织开展了对泸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工作。共发放调查问卷1068份,收回1068份,有效问卷反映公众对泸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为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