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19.01.2015  09:52

 

泸县橙香园新村 曾佐然 摄


        □张蕾 李玲 曾佐然
    寒冬时节,飞驰在泸县三十公里绿色产业长廊上,得胜镇万亩绿色蔬菜、云龙镇万亩生态花果、兆雅镇万亩名优花木、太伏镇万亩有机龙眼基地,绿意长淌,生机勃勃。
    近年来,传统农业大县泸县正以“非传统”的举措推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正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 “绿色银行”,2014年,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同比增长12.6%,农民增收的步伐更加坚定,道路更加宽阔。
产业升级
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
    在得胜镇生态蔬菜科技园里,村民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平整土地、立网打围......“公司租了我家6亩地,然后把地返给我们种,还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最后按照市场价回收。”得胜镇接官坝村12社李国友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4年11月,生态蔬菜科技园成功引进泸州冠香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在园区租赁2500亩土地作为原材料种植基地和产品粗加工场所,建设年产10万吨豇豆系列泡菜生产线。
    年关将至,玄滩镇万学红忙得不亦乐乎。他告诉笔者,“今年我与巨星公司签订合同,实行山地鸡寄养模式,首批已出栏9871只,实现寄养劳务收入3.2万元”。泸县与四川巨星公司合作发展生猪、山地鸡“寄养”,目前已建成投产寄养户30户,帮助农户实现低成本创业和零风险增收。
    近年来,泸县以生猪、优质稻、龙眼为主导产业,以花木、水产、山地鸡、蔬菜等为特色产业,狠抓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公司引领发展农业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启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篇章,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利益联结
农民的身份多了起来
    “农村大有作为,我愿意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08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肖学清回到老家兆雅镇石龙村,流转200亩土地,和妻子一起创办了清泉家庭农场,种植了10亩冬草莓、60余亩桃子和李子、100多亩水稻、600株桂花。如今,他既是“泸县清泉家庭农场场主”,又是“泸县雅龙水稻专业合作社技术员”。
    “在农场里帮工的都是亲戚和乡亲,每天能有五六十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的资金,不用外出收入就很可观,还可以在家里照顾孩子,大家都很乐意。”肖学清说,现在草莓以每斤80元的价格上市了,还供不应求。
    2014年,泸县将扶持培育家庭农场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大力实施“十个产业化基地、百家农庄、千户农场”工程,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科技指导、宣传引导、项目配套等方式,加大对农村规模流转土地的家庭农场主的培育扶持力度。目前,全县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89家,还将重点培育1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
机制创新
农民的地位高了起来
    2013年9月,泸县紧抓“全省增加农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县”的政策机遇,以龙桥文化生态园为试点,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农民户籍就地转移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农民以3220亩土地入股,成立“龙桥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组建“龙脑桥旅游发展公司”,通过“旅游公司”积极开展集体农场、自行车骑游、乡村酒店等实体经营,同时搭建劳务生产班组,当地农民根据自身特长分配到各班组务工,农民享有固定保底、动态分红的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并将园区内的塘库堰、提灌站、公路等资产进行评估,股份量化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此外,在龙桥文化生态园综合体基础上成立龙桥社区,鼓励农民在不放弃土地的前提下就地转户,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等权益。
    目前,龙桥生态园已集中流转土地7000余亩,园区将实现量化股权1.4万股,总股本金4.2亿元,实体经营实现产值近3亿元,792户农民成为拥有农村产权并享受城市待遇的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