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输血”托底,更要注重“造血”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会聚焦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
新华社记者孙铁翔、吴晶晶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目前已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任务的最大攻坚课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聚力推进其扶贫规划的落实和实施。”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已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正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以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建言献策为主题,其中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问题受到很多常委和委员的关注。
常委和委员普遍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实现557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主要集中在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中,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约有贫困人口2900多万。整体看,片区攻坚规划落实和推动依然缓慢且不均衡。
吴正德常委认为,当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整体规划存在缺失,大多存在“脱贫难”与“返贫易”、“资源丰富”与“转化困难”、脱贫资金“需求大”与“统筹难”、人才“需求大”与“留人难”的“四大矛盾”,进一步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关注、投入和支持力度迫在眉睫。
施耀忠委员表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由于自然、区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全国和周边地区,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他建议,要制定国家层面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发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部分常委和委员认为,如何更加精准地配置资源、进一步增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能力,是解决当前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重中之重。建议扶贫攻坚过程中注重“输血”托底的同时,更要注重鼓励“造血”发展。
“产业扶贫是彻底脱贫的根本,是致富的动力和源泉。”田玉科常委认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应该更多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统筹使用资金,认真落实金融扶持政策,积极推进“互联网+产业扶贫”,进一步增强扶贫“造血”功能。
冉霞常委表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同步小康的难度相对较大。建议国家层面在扶贫资源配置、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社会帮扶资源引导和金融扶贫政策等方面,多向贫困地区倾斜,扩大政策补助规模。
卢志强常委建议,应鼓励中小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产业链优势,不断创新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的产业投资方式,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家庭的利益联结和运行机制,构建双赢格局,形成可持续脱贫机制。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胡卫委员建议,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还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