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胶虾事件,不能再始于喧嚣终于寂静
日前,浙江省温州市民郑女士在瑞安城区南门农贸市场购买了3只大虾,回家后发现大虾体内竟然被注射了不明胶状物。当日下午,瑞安市市场监管局玉海所介入调查,当事水产摊贩已退还郑女士100元购虾款。业内人士称,注射明胶既能增加重量,还可以让冰冻虾卖相好。专家称,具体属于什么物质需要专业机构检测确定。(7月15日《现代金报》)
这一次,是注胶虾重出江湖,之前在天津、厦门等地,就出现过“注胶虾”事件,而在热议之余,公众对“注胶虾”的基本常识也有所了解。
对于注胶虾的危害性,其实一直都没有定论。不少商家就表示,注胶虾没有危害性,可以食用。对于这般说法,公众的第一反应是:你先吃吃试试?这样的情绪表达,足以见民意所在。不过客观来说,注胶虾还是让人心有余悸的:一方面,不是说食品添加剂“非必须不添加”吗?那为何要在虾里面添加没必要的物质呢?另一方面,即便注射的胶是安全的,那么谁能保证这在注射的情况下是无菌操作?谁能确保这不会造成污染?
客观来说,注胶虾的危害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个问题是谁来监管注胶虾?根据之前的经验,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仍然记得天津出现注胶虾事件后,记者先后找了几家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是无法检测,因为“要有明确的检测项目和目的才能检测,否则没有目标和标准”。如此这般,市民碰见注胶虾如何维权呢?又该找谁维权呢?
可以说,一个小小的注胶虾,基本上暴露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底色。众所周知,食品安全监管涉及质监、工商、卫生及农业等多个部门,分管从产到销的不同环节。理论上,这些部门应该是“分段监管”,也应做到“无缝对接”,但遗憾的是,因为现实中责任划分不是特别明确,结果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扯皮成为一种常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监管现实,才有了注胶虾的重出江湖,也才有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
为了杜绝注胶虾一般的食品安全事件,仍然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则,延伸监管链条,破除“九龙治水”的尴尬,让各个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清楚楚,实现监管责任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建立严厉的问责机制,强有力的问责才会有强有力的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