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泥潭的印度 会拖垮全球产业链吗?

16.06.2021  07:46

  原标题:印度躺平,中国顶上

  来源:瞭望智库

  部分纺织品交易商的生意减少约九成,工厂的苹果手机产量“腰斩”,对欧出口药物供应链几近崩溃……

  今年3月下旬以来,印度遭遇新一轮“疫情海啸”重创,传播烈度、速度和范围空前,也把印度制造推向崩溃边缘。

  更重要的是,作为全球产业转移承接国,疫情不仅让印度自身支柱产业陷入危机,还可能影响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的布局和节奏。

  深陷泥潭的印度,会拖垮全球产业链吗?

  文 |  陈安澜  施兰茶

   1

   印度制造”,雄心勃勃

  2014年上台后,莫迪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本土制造业,第一任期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疫情袭来后又推行“自力更生印度”(Atmanirbhar Bharat)。

  总体看,凭借较大国内市场潜力、较强国内改革预期和有利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印度部分制造业部门一度取得重大发展,甚至从中国吸引了大批制造业企业赴印设厂。

2021年4月25日,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一家工厂,工人准备为氧气瓶充气。图|澎湃影像

  这些年,莫迪强推的制造业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部分行业已具备一定实力。凭借“分阶段制造计划”(PMP)等专项产业政策,依托关税壁垒,印度成功吸引手机、家电、汽车零部件跨国企业赴印,在较短时间内推高上述产品的国产化比例。2018年,印度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二是元器件、零配件仍高度依赖自华进口。转移至印度的制造业企业,在产业链布局上并不均衡。它们大都集中在最终组装环节,至多带动部分一级供应商抱团赴印,难以带动众多二级三级供应商。因此,印度仍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部分元器件、零配件。

  三是以国内市场进口替代为主,出口竞争力较弱。印度虽已形成具有一定集中度的产业聚集区,但仍未拥有产业链完整、协作良好的产业集群,因此供应链成本总体较高。此外,征地、用工、基建问题普遍存在,长期困扰印度制造业,导致要素成本竞争力不足,产成品难以行销国际市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部分产业短暂断供,莫迪政府顺势推出“自力更生印度”计划。

  这一计划针对中国的意味极其明显:

  *继续扶植、助推印度国内优势产业,趁中国进口暂停的空当,促使印度产业加快填补市场缺口,完成对中国产成品的进口替代。

  *强调疫情断供对印度支柱产业的破坏性影响,推进技术攻关,加快取代中国产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的步伐。

  *宣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过度集中于中国”的风险,并与美欧日韩等加强协作,劝诱跨国企业离华赴印。

  在中美博弈和疫情断供的双重影响下,西方国家也愈发寄希望于印度,期冀其能取代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地位。莫迪政府只有保持对华经济强硬政策、呼应美国“脱钩断链”,才能更好地从西方争取经济资源和优惠,借此促进自身工业化发展升级。

疫情对印度各行业打击重大。

  实际上,疫情暴发以来,为缓解经济断崖式下跌带来的政治压力,莫迪政府一方面渲染“中国经济剥削侵略”以转移矛盾,另一方面推出“自主印度”等带有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的政策。牺牲中资在印利益,安抚国内经济群体。

  新一轮疫情已严重冲击莫迪执政合法性,改变既有强硬政策的政治代价颇高,他更不可能收回对华强硬政策,打自己的脸。

   2

   印度制药,垂死挣扎

  作为重要的全球产业转移承接国,新冠肺炎疫情究竟对印度产业造成什么影响?对全球产业有何影响?

印度海得拉巴,工作人员在格兰德制药厂工作。图|新华社

  我们先来看看制药业。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产药国、最大的仿制药制造国出口国和疫苗生产国,疫苗产量一度达到全球总产量近七成。无疑,印度在全球制药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疫情全球大流行揭示了印度制药业繁荣外表下的脆弱窘境。

  首先,疫情暴露印度制药业严重依赖自华进口原料药。

  过去几十年,印度本土企业聚焦生产仿制药。但囿于技术、规模、政策等因素,印度较少生产原料药,自华进口原料药占比从1991年的1%一路上升至近年来的70%以上。一些关键药物,如扑热息痛、阿莫西林对中国进口依赖甚至高达100%。

  中国是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2020年初,中国“封城”抗疫,导致原料药供应链暂时中断,严重干扰印度制药业供应。在疫情初期原料药需求巨大的背景下,印度市场上几种常见原料药价格涨幅高达50%-200%,带动部分成品仿制药价格飙升。

  其次,疫情下的国际封锁严重干扰印度药品。

  在印度,出口药物前必须经过东道国药品监管当局审批。国际旅行受限,导致印度制药厂商海外销售大幅度下跌。根据Statista相关统计,印度制药业出口总额由2019-2020财年的191亿美元下降至2020-2021财年的163亿美元。

  此外,印度自2020年3月24日起实施了全国性封锁,切断人员和货物流动,大批印度制药企业被迫终止产品更新或临床试验。

  疫情暴露出印度制药业对中国原料药的严重依赖,已引起莫迪政府高度警惕。为降低对华依赖、提高原料药自主生产能力,政府已成立工作组,并与制药业行业代表举行高级别工作会议,拟全面调研、考察印度原料药行业。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Niti Aayog)建议政府加强制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审批相关工程项目,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莫迪政府已针对制药行业推出系列举措: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早在2020年4月,莫迪政府就推出了10亿美元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旨在促进国内关键原材料、药物中间体以及原料药生产。为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莫迪政府还推出一项3.94亿美元的建设计划,拟于未来五年内建设三个原料药产业园区。

  二是放宽外国投资条件。疫情期间,莫迪政府放宽外国直接投资政策,将外国直接投资经自动审批路径进入医疗设备领域的上限提升至100%。

  三是促进相关企业业务转型。在莫迪政府鼓励下,一些印度制药企业开始转向原料药生产。例如,印度海得拉巴的Aurobindo公司计划在未来30至32个月内投资4.14亿美元,拟将业务中心向原料药倾斜。

  然而,印度想在全球原料药产业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克服多种困难。

  生产原料药不仅需要复杂的化工配方,还需要大型工厂、成套设备、稳定水电供应。目前,印度在上述领域均远远落后于中国。政府的优厚政策和财政激励或许能起到短期刺激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印度原料药产业能否在全球市场获得竞争力,最终仍取决于政府能否深化改革、有所作为,为相关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印度制药业受疫情冲击,还将严重影响全球药物供应。

  印度是除美国外唯一拥有最多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标准制药厂的国家。据统计,印度仿制药占欧洲进口24%。2020年,印度对美国药物出口仍超60亿美元。可因疫情日趋严重,印度商工部已限制26种原料药及含有此类原料药的药剂出口。这一措施随即引发相关国家关切,着手评估印度新政对本国药品供应的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疫情危机暴露了全球制药业过于依赖印度的弊端。鉴于疫情蔓延规模及持续时间的高度不确定性,全球制药行业可能采取多元化制药产能分布、多元化原料供应、多元化物流运输模式等方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未来,印度在全球制药产业中的占比可能降低。

   3

   纺织崩了,手机可还行?

  纺织业对印度GDP贡献达2%-2.5%,提供就业数量仅次于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印度纺织业长期遭受技术落后、配套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困扰,还面临着来自中国、越南、孟加拉国等国日趋激烈的同态竞争。

印度加尔各答的棉花加工厂。图|ICphoto

  在疫情冲击中,纺织业成为印度受影响最严重的产业之一。

  从需求侧看,疫情导致印度国内需求严重萎缩的同时,海外需求也萎靡不振。纺织品并非必需品,随着市场关闭、线下销售受限,印度纺织品销售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之全球需求低迷,纺织企业库存激增,贸易量和贸易额均触及历史新低。

  从供给侧来看,纺织业难获上游原材料,开工不足,严重影响生产。进出物流不畅、生产缺乏保障,严重损害印度全球主要纺织品出口国的地位,大量印度锁定的订单甚至流向了中国企业。

  纺织行业就业也面临不小的压力。印度纺织业曾创造超1.05亿就业,但在疫情全面冲击下,纺织业就业机会和平均工资均明显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纺织工人大多为非正规雇佣,无法享受正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这种不稳定的雇佣状态进一步放大了疫情冲击纺织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为纾困纺织行业,莫迪政府推出多项政策,提供全面财政援助,以确保纺织业数百万从业者尤其是非正规部门工人生计,同时纾困相关企业。此外,2020年12月,印度宣布建立7个大型园区,并推行约100亿卢比的生产激励计划,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本土纺织机械制造、推动产业形成集群、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莫迪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政策能推动印度纺织业全面升级,以更高出口附加值刺激投资和生产,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受到致命打击的还有手机产业。

  手机产业是印度近年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中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印度吸引了小米、OPPO、vivo等众多中国厂商积极向印度扩张。2019年,印度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仅次于中国,并形成诺伊达、金奈等专门产业聚集区。

  然而,疫情防控封锁措施导致印度多家手机工厂关闭,产量急剧下降。近期,富士康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工厂有100多名工人确诊感染,导致该厂苹果手机产量下降超过50%。据媒体估算,因生产活动停滞,印度智能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或将倒退回2017年的水平。

2021年5月7日,印度新德里的一家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在病床上查看手机。

  从积极方面来看,在新一轮疫情来临之前,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处于逐步复苏阶段。到2020年下半年,疫情防控逐渐放松,且出于远程工作、学习需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需求也有所回升。2020年四季度,印度智能手机销量达4500万台,同比增长21%。2021年一季度销量仍维持在3800万台的高位水平,同比增长18%。

  不过,新一轮疫情对印度智能手机产业的影响要小于此前。2021年以来,印度的疫情管控措施和物流限制相较疫情初期更为宽松,没有出现全国大范围封锁,加之部分企业已有了应对疫情的经验,即使遭受冲击仍能维持部分产能。

  总体而言,当前印度手机产业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第二波疫情打破去年三季度以来复苏势头,但预计影响相较去年有限,市场整体增势犹存。第二,2021年下半年消费者信心恢复,一季度以来产量足以满足当前需求。第三,疫情加速线下到线上销售模式转型,2020年四季度在线销售同比增长53%。

   4

   制造产能的出路,在中国?

  疫情对印度各行业打击重大,暴露了其引以为傲的制药业、纺织业、手机产业均存在严重弊病。在此背景下,莫迪政府为推动国内产业发展,也在不断推出措施:

  一是继续深化改革。国企改革方面,促进市场环境、汲取财政资源、吸引外资进入。征地改革方面,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动迁成本、促进产业园区形成。用工改革方面,增强要素优势、激发人口红利、利用规模优势。

  二是借力国际资源。同美国,通过印美贸易协定,争取市场准入、技术支持、知识产权支持,鼓励美跨国企业离华赴印。同日本,争取低成本长期资金支持、争取成套技术解决方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和技术支持,并鼓励日跨国企业离华赴印。同澳大利亚,获得廉价的工业化基础资源支持,包括煤、铁、粮食、油气等。

  三是加大产业政策扶植力度。印政府继续推行分阶段制造计划(PMP)及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前者通过关税政策,利用跨国企业维护市场份额的保守心态,吸引企业沿着产业链,逐步向印转移。后者扶持各行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攻坚,争取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印本土企业。

  疫情初期摩拳擦掌、信心满满,而今又深受冲击、颓势难挡。莫迪政府想方设法取代中国、填补全球产业链空缺,恰恰揭示了印度严重依赖中国的事实。

  相比仍深陷第二波疫情泥潭的印度,得益于有力的疫情控制,中国制造业早已恢复,经济重回正轨。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消息,今年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与上月相比变化不大,景气度继续高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制造业延续稳定扩张态势。

  后疫情时代,全球制造业或将回流中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资企业保持对华信心。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对华鹰派预测疫情将导致美国企业“成群结队”从中国转移。但就目前来看,除少数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建立二级和三级供应链,并未发生企业大规模转移出中国的情况。

  日本对外贸易组织(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7.2%的日本企业表示或将迁出中国,低于2019年的9.2%。中国德国商会(Germ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2021年2月的报告称,96%的在华德国企业计划留在中国,72%的企业打算在中国增加投资。这是由于中国在先进基础设施、高技能劳动力、优渥的规章制度方面拥有其他国家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外商投资呈上升趋势。包括金斯顿科技、沃尔玛、特斯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表示,会在未来几年内扩大在中国投资。

  仅以制药业为例。

  印度和中国是在全球制药业供应链中的两个关键国家。影响原料药成本因素主要有五个,即原材料、劳动力、基础设施、物流和融资。我国除了劳动力成本高于印度,其他四个方面相均有较大优势。总体来看,我国原料药较印度拥有15%-25%的成本优势。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国制药业逐渐替代欧美、日本在原料药生产领域的地位,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过去,吸引外企来华投资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的低成本制药业。而现在,中国经济在疫情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为外资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动力。印度制药业受疫情重创,中国制药业或将抓住此次机会,提升在全球制药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至于印度,在政府防控不力、社会公众麻痹大意、病毒变异传播等叠加影响下,一场制造业噩梦已悄然开始。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