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波兰“创业”故事 从管理遇阻到饮酒欢舞

17.09.2015  11:52
核心提示:波兰,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这个盛产艺术家、科学家的国度却在上世纪90年初苏联解体后,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谨慎。好在,这样的尴尬局面已慢慢化解。     中企波兰“创业”故事从管理遇阻到饮酒欢舞

  波兰,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这个盛产艺术家、科学家的国度却在上世纪90年初苏联解体后,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越来越谨慎。好在,这样的尴尬局面已慢慢化解。

 

  地处欧洲大陆心脏地带的波兰,不仅是欧盟第五大经济体,也是中东欧面积最大、资金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在中国“ 一带一路 ”的战略规划和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目前,波兰已成为多条中欧班列的中转站,源源不断地将来自中国的货品运往欧洲各地。

  尽管目前在波兰的中企和中资相对欧洲其他国家并不多,但波兰不乏渴求中国资金的项目,以及对中国市场了如指掌的政客、企业家和学者。在后者看来,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波兰的兴趣点并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交通枢纽和国际货运班列,正如波兰是首个加入亚投行的中东欧国家那样,波兰有自己的雄心,希望成为新丝绸之路上的中转站,在“ 新丝路 ”区域内为波兰企业争取更多的投资与发展机遇,撬动中国与波兰的双边经贸往来。

   女市长梦想打造波兰的浦东

  第一财经记者到达波兰第三大城市罗兹(Lodz)的第二天,恰逢从中国厦门经成都到罗兹的国际货运班列“厦蓉欧线”首次从罗兹返程发车。

  罗兹市市长等政要和各界相关人士还特别举行了发车仪式。厦门代表团成员也在现场挥动着小黄旗兴奋不已。事实上,目前开通的8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都在波兰或换轨或卸货。波兰中心地带的城市罗兹和东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城市马拉舍维奇(Mataszewicze),已经成为中欧贸易铁路货运沿线的重要中转站。从罗兹发车的这趟班列共装载41个集装箱,包括 农产品 、伏特加、禽肉和乳制品等。

  罗兹市副市长切希拉克(MarekCieslak)分管当地的经济事务和投资,他几乎每个季度都要来往中国一次。他兴奋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虽然罗兹目前仅有3.5%的出口货物通过铁路运输,但预计很快会有大幅增长。在他看来,来往的铁路货运绝不仅限于中国与波兰的贸易来往,有很多商机正在这条货运线和货运车站应运而生。

  如果不是这条中欧班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从未耳闻过这个波兰语中叫做“无奇”的城市(即罗兹)。在1990年最后一家纺织厂关闭前,罗兹的经济发展完全依赖纺织业,是欧洲的纺织重镇。街头随处可见的红砖建筑都是20多年前留下的纺织厂的厂房。有的年久失修,有的已经被改造成高级公寓或文化创意场所。

  这是一座古典与现代对比鲜明、面临巨大变革的城市。到处可以看到道路在翻新扩建,历史建筑被修复重新利用,脚手架、挖掘机时时进入眼帘,恍惚间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上海。从这座正在新建的集金融、商业、办公、客运和物流为一体的大型沉降式轨道交通中心站可以看出,罗兹作为波兰中心城市及连接欧亚的交通枢纽,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良好的道路、轨道、航运等基础设施将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去过上海15次的市长汉娜·兹坦诺夫斯卡(HannaZdanowska)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她的梦想就是要将罗兹建设成另一个中国浦东。她告诉记者,现在罗兹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转型,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在创意产业、 信息技术 、高科技、物流等方面优势突显,诸如博世、西门子、 戴尔 、三星等跨国巨头都已在罗兹设立装备工厂以便将货物就近运往中东欧地区,UPS等货运公司更是看到其交通中枢优势在罗兹建立物流中心。

  为了积极有效地吸引外资,罗兹在18年前就设立了“特别经济区”,主要以提供35%~45%的税收优惠来吸引海外资金在内的投资。至今,罗兹已吸引外资达70亿~80亿欧元,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就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只有76多万人的城市却有着20多所高等院校,为波兰甚至周边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第一财经记者在之后的采访中了解到,波兰是整个中东欧国家中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的国家,70%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在罗兹土生土长的女市长说起罗兹的发展前景和中国“一带一路”将给罗兹带来的投资机遇,如数家珍。她说:“新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为罗兹,也为波兰和欧洲在全球语境之下提供了相互合作的契机。双赢是必须的原则。新的中欧国际货运显然是非常好的路径来运送 进出口 货物,又便宜又快。另外,我们的双边经贸关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贸易领域,而是应该扩大双边投资。波兰加入亚投行会对此做出很大的支持。”

  事实上,罗兹是波兰正在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波兰目前的经济状况良好,过去10年也没有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过多影响,是整个欧盟中唯一没有陷入衰退和萧条的国家。最新数据显示,波兰7月 GDP 增长3.7%,为欧盟之首。

  “波兰过去10年在欧盟基金的助力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花大力气更新改造,但目前的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中国在这方面完全有机会。另外,包括乳制品、水果等波兰农产品都质量高,中国在食品加工业方面的企业也可以进行投资尝试。此外,波兰的劳动力素质高,成本比欧盟发达国家低,平均工资在900~1000欧元/月。”华沙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顾问高山仁教授(BogdanGoralczyk)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致力于吸引外资到波兰发展的波兰信息和外国投资局局长马伊曼(S?awomirMajman)是个中国通,从小在北京外交大院里长大的他,对中波之间的经贸交往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

  “我们期待 中国食品 加工企业来波兰投资建厂,加工后作为欧洲产品不仅销往欧洲或其他市场,甚至销回中国,也是可取的。我们希望中国企业投资我们的化工业、信息技术工业、新能源产业,还有汽车工业中的配套零部件。”

  马伊曼指出,波兰是欧洲的制造业基地。航空、汽车、电视机等家电产品、食品加工业等都享誉欧洲。在他看来,中国资金的投入应该以这些潜力巨大的行业为焦点。马伊曼认为,目前中波两国关系是建交65年来最好的时期,作为迅猛发展的经济体,两国的投资和贸易没有理由不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人了解肖邦,波兰人呢

  除了潜力巨大,罗兹与中国关系也颇为密切。早在1994年,罗兹就与天津结为友好合作城市,2013年还与广东签署合作协议,2014年与成都互设经贸联络办公室。但遗憾的是,在罗兹几乎看不到中国投资者的身影。中国苏州 胜利精密 仪器公司在罗兹的工厂不久前也迁移去了别处。目前只有一家来自中国香港的富诚印刷公司在罗兹特别经济区内开展业务。

  不仅仅是罗兹,目前中国对波兰的投资总体上来说非常薄弱。虽然波兰是首个与中国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的中东欧国家,自2005年以来连续7年成为中国在中东欧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中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波兰的非金融类投资额仅有4亿美元。马伊曼在采访中也确认了这个数据,并指出中资在波兰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中占比不到1%。最近一笔直接投资是,“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管理公司于2014年9月1日以1.12亿美元收购了波兰的两个新能源项目。

  对于这个尚不尽如人意的现状,马伊曼直言不讳:“当我们在谈论关于中国企业投资的时候,我们和中国投资者似乎没有使用‘同一种语言’。中国投资者总希望谈论一些过往的大收购,比如 柳工 收购波兰的锐斯塔(Dressta)机械企业,或者以在非洲地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侃侃而谈。”

  马伊曼话锋一转,强调波兰并不需要资金来造路建桥,当中国投资者大谈基建时,波兰人会感觉是为了赚钱而来。“中国投资者很少谈论绿地投资和金融投资。目前,中国在波兰的金融业还是有一定积累,约有四五家来自中国的商业 银行 在波兰设有分支机构,也有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已经在波兰进行投资。”总而言之,马伊曼强调,波兰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中国对波兰的投资要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

  在马伊曼看来,中波之间对彼此的了解不对称,彼此的需求也不对应。这一点也得到了高山仁的认同,他也认为彼此的不了解是中波之间推进经济往来的阻力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就到中国学习中文的高山仁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知道波兰有居里夫人、哥白尼、肖邦,但是如果你问波兰人,一般来说他们说不出一个中国大人物的名字。”他指出,波兰一直向“西”看,很早就希望加入欧盟,成为西方社会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忽略了亚洲的新兴市场。

   波兰劳动力月薪近千欧元

  湖北国企 三环集团 是最早进驻波兰投资收购的中资企业之一。第一财经记者从华沙辗转2个半小时火车和1个多小时汽车后才来到克拉斯尼克(Krasnik)小镇。2013年5月,三环集团收购了波兰最大的轴承企业FLT,现重新命名为波兰轴承厂。收购之后,三环集团追加的投资目前达到3000万欧元,是三环集团第一个在海外的生产基地。

  三环国际波兰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韦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收购波兰传统轴承企业的目的是三环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部分。目前这是克拉斯尼克地区最大的企业,有2000多名员工。当年三环选择波兰主要考虑的是本地的员工素质比较高,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欧连接的节点,此外工厂和三环本身的产品和技术方面都能做到优势互补。

  第一财经记者在工厂看到,现在的厂房都相对老旧。厂长亚斯尼斯基(GrzegorzJasinski)介绍说,这些厂房都是二战之前建造的,一些设备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三环收购后,在技术和设备上正不断更新换代,以满足目前国际市场的需要。另外,记者也了解到,目前波兰的平均月工资为900~1000欧元,且不分地区差异。由此折算的话,波兰的人力成本比国内还要高一些。

  赵韦任告诉记者:“收购这家企业,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了打破一些贸易壁垒。现在从海外直接产销与国内出口相结合,有些产品出口的确受到贸易壁垒限制,取道波兰就可以不受影响,这也是一个便利的条件。”

  有意思的是,三环收购后,从经营管理上完全实现本土化。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整个公司,只有赵韦任一个中国人,从经营到管理,甚至是销售团队都是清一色的波兰人。三环这种“彻底放手”的方式,在大多数国企海外并购中并不多见。赵韦任表示,既然到了对方的地盘,信任和尊重是必需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当年5.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一半是压码在现在的厂长亚斯尼斯基身上的。目前来看,成果显著。

  亚斯尼斯基向记者透露,自从三环收购了这家他工作了15年的工厂后,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疑虑重重的员工现在都吃了定心丸。他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收购的诚意和继续投资发展的决心。“现在我们每年的销售额大约为6200万欧元,产量约为1400万套轴承,每年的增长不低于10%。在未来5年之内,销售额争取翻番。”

  与完全本地化的三环集团不同,广西柳工在波兰当地的发展就在本土化方面花费了更多力气。

  中国机械设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广西柳工集团在波兰收购的锐斯塔工厂所在地位于一个叫作斯托拉瓦瓦拉(StolawaWola)小城的“特别经济园区”。一进厂门,第一财经记者就看见一排排鲜亮的装载机正等待销往各地。柳工集团在1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国际布局。2012年1月,完成对波兰HSW集团下属民用工程机械业务单元及其全资子公司锐斯塔100%的股权及资产并购,并拥有锐斯塔全部的知识产权和商标,收购总额约5亿元人民币。这被视为第一个由中国企业参与的波兰国有资产私有化项目,是当时柳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中国企业在波兰的最大投资。

  柳工锐斯塔机械有限公司总裁吴荫登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道,“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根据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端标准和要求去做事,从而拉动我们在国内发展时,同样遵循这个要求,另外还可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波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有很多亟待提高的,无论是 高速公路 还是铁路,目前的状态还是比较落后的,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们的机会。另外利用地域优势,往西争取高端市场,往东打开俄语区市场也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当然,事情不是十全十美的。与三环的管理理念完全相左的是,柳工的主要管理团队以中国人为主,并且要求在企业内部贯彻柳工集团的经营理念和工作要求。因为锐斯塔公司本身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的企业,职工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在各种管理上阻力较大,磨合成本不小。分管人事的总裁助理侯宇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波兰人的公民法律意识很强,作为外国投资者,法律的弦不能松。

  “有些对我们中企来说很正常的管理措施,对于他们来说就会上升到权利保护的法律问题。我们就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风险,所以说,尊重当地法律和文化传统,是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侯宇博举了一个“绩效考核”的例子。就是这么一个对中企来说再正常不过的管理手段,在波兰却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贯彻。

  吴荫登在采访中也感慨,即使像柳工这样的大型国企在国外的收购也并非毫无阻力,而收购之后遭遇的文化冲突、劳资矛盾、行业大环境压力,甚至是当地货币贬值等问题,也都是大多数中资企业走出国门有可能面临的。

  在柳工锐斯塔工厂的厂门口,记者看到一棵硕果累累的苹果树。那些泛着红晕的苹果仿佛每天都在提醒着好收成。记者在柳工锐斯塔工厂采访的这天,恰逢员工“夏日派对日”,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和管理者与传统上能歌善舞的波兰员工,饮酒欢舞,共同度过一个文化融合的夜晚。

   波兰需要向东看

  就在记者于波兰采访期间,波兰新总统安杰伊·杜达(AndrzejDuda)将于就职百日内,也就是2015年11月要到访中国的消息传来。显然,波兰政府聚焦中国的意愿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希望我们的新政府能够改变传统,将视线逐步从所谓的‘西方’移向‘东方’那些新兴市场。在2022年最后一笔欧盟基金到期前,寻找到更新且活跃的经济贸易伙伴和资金池。”高山仁坦言。

  在离开华沙前,第一财经记者又驱车来到了在华沙市中心60公里外的GD中国货物批发中心“波兰华沙中国商城”。总经理韩宝华介绍,这是一个已经有着20多年历史的中国贸易货物批发集散地,周边的东欧及毗邻的前苏联国家的贸易商人都会来这里批发来自中国的商品。

  从地产起家的波兰华沙中国商城集团,目睹了中国贸易在欧洲发展的全过程。顺应着中欧贸易,特别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的不断增长,商贸楼的规模也不断扩张,从1栋发展到6栋。韩宝华表示,未来,来往的中小型中资企业更是可以借“一带一路”的东风,继续开拓更广泛的市场和业务,成为实践中国这一战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