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让法治成为信仰法治中国才能实现

21.10.2014  02:50

   《新闻1+1》2014年10月20日完成台本 十八届四中全会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今日关注: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节目导视)

  解说:

  2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14,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大学生:

  觉得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应该拥有的这么一种理念。

  解说:

  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司法改革,反腐推进,这是时代的必须!

  胡健淼:

  十八大以来,从国家领域、政府领域、社会领域、党的领域,要全面实行法治。

  解说:

  十八届四中全会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新闻1+1》今日关注: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评论员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现在非常流行大数据,围绕大数据我们涉及到今天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我们就看看百度搜索上,这个搜索的指数在这一个月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样?我们回到一个月前,是9月20日的时候,这个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搜索指数是1380,然后就开始慢慢的爬升,到了10月19日的时候,已经快速增长到了15710,等于说增长了10倍还要多。由此可见,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这种热度指数,显然已经在昨天达到了相当大的高峰。我相信从今天开始的这四天时间里,这个搜索指数还会急剧的增长,因为它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尤其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依法治国”这样的一个关键点。

  解说:

  “历史的指针走向又一个重要时刻——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昨天,新华网头条以此开篇,为今天召开的四中全会预热。

  舆论注意到,这次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开幕,自然备受期待。

  此次会议,会期四天,主要涉及到的议程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进行部分人事调整,发表公报等等。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议程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事实上,2012年,中共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实现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胡健淼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

  十八大以来,我认为我们中国的法治建设是走向全面法治,各个领域从国家领域、政府领域、社会领域、党的领域,要全面实行法治。

  解说:

  面对今天召开的四中全会,舆论也注意到,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法治中国”目标,时间表上,还有六年。

  大学生:

  “依法治国”首先是一种理念,它不是说今年提一提,我们干一干,明年就完了。我觉得不但是执政者,包括老百姓,就是所有的中国人,以后如果提到“依法治国”这个事,觉得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应该拥有的这么一种理念,这么一种精神。我觉得这样才是最根本的。

  大学生:

  “依法治国”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它阻断了从经济垄断到权力垄断的通道。因为只有你用一个法律的形式把它规定下来,告诉人们你能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才能够把这头猛虎控制牢笼里面。

  大学生:

  还是结合习大大,去年在三中全会的讲话,说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我们要用法律来限制行政权力。可能未来发展还是这一块,就是继续让我们的政府,能够依法行政。

  解说:

  这次会议,不仅要围绕依法治国的体系建设进行探讨,还要努力破解许多长期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具体问题。而对于群众呼声较高的“司法公正”问题,也会正视。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司法改革的大方向应该就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在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试图上也是解决以往的司法机关存在的一些问题。

  白岩松:

  其实这届十八届四中全会如果像刚才短片中有大学生说,是为了很好的约束行政的权利,表面上看也非常非常的正确,但是其实把“依法治国”这四个字反而也有可能因此说小了。“依法治国”既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它是一个更大的目标,是在一个很大的历史跨度之中去完成这样的一个目标。

  我相信在十几年后,再回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清晰的明白,今天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涉及的“依法治国”对于未来的中国将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可能因为这个因此,我们看今天的报纸,基本上把头版头条全部让给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看《京华时报》、《人民日报》全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开创法治中国新天地”《新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东方早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然后《成都商报》、《广州日报》“依法治国”和开幕召开全是最重要的一个关健词。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其实每一届的党代会,当然因为它一般要开七次全会,四中全会当然是其中应有之一。可是在过往,大部分是党建和与经济有关的。我们来看十一届是农业;十二届是第七个五年计划;然后到十四届的时候是党建;第十五届是国企改革;十六届其是也是党建了;十七届也是党建;到十八届的时候“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写进来,成为一个全会的主题,这是第一次。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要介绍一下,今天开的这个会,是一共十八大产生了205位中央委员,还有171位的候补委员。当然大家也知道,因为反腐落马了两位中央委员,还有五位候补,人数也会发生变化。全会召开的时候要把政治局的工作和相关的报告要提请全会来审议监督等等,中央委员有表决权,候补委员没有,因此是这样的一个会议。这次会议一共是四天,其中两个半天是开全会,剩下都是分组讨论,可见对“依法治国”这样一个主题也是非常非常在意。围绕这一点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位嘉宾,是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授胡建淼,他谈“依法治国”这样话题非常有权威性,几年前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时候,他专门讲授过与“依法治国”有关的课题。胡教授,您好。

  胡建淼:

  你好。

  白岩松:

  您怎么看待刚才我列了一个长长的单子,回头去看,从十一届、十二届、十五届、十六届,其中四中全会基本上就是,要么就是党建,要么与经济有关的问题,党建为主,您怎么看待“依法治国”这个主题第一次成为全会的主题?

  胡建淼:

  我们确实注意到,以前历届的党的全会,往往是以农业、工业、科技、党建等有关的问题作为主题。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来研究,并且将以全会决议的形式做出有关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确实是第一次。具体的说,它自从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这是第一次。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法制以来是第一次。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从1921年,我们建党以来也是第一次。所以这次全会能够以这个主题来做专门的研究,我们有一种期待,我认为这次全会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与实践,都会有一个全面的推进。

  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建国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经过了两大飞跃。第一是我们总确立法制,社会主义法制,这个制是制度的制,到法治,治理的治,这是第一个飞跃。

  第二个飞跃我们从法制走向全面法治,这是第二个飞跃。前面一个飞跃我们建国开始,开始走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尤其是四五《宪法》的制订,这是一个标志。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局面。

  然后接着从1957年开始,你看大跃进、反右,文化大革命,所以法进入到低谷,进入到法的虚无主义的年代。

  然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实是恢复社会主义的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原则,这个原则就叫做十六字方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标志着我们恢复了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进入到这个阶段。这个法制到2001年年底,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形成以后,就标志着我们这个阶段法制的建设的任务基本实现。

  然后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后,这又是一个标志,这就意味着我们中国的法律理论和法制建设从法制向法治转面。

  白岩松:

  也就是第一个是制度的制,第二个是治理的治。其实背后我们也能够看出来,整个“依法治国”的历程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这是一场漫长的这种,像接力赛一样。也许最初的时候你会看到1954年《宪法》的出台,但是后来荒诞岁月里头把法律推到边缘。更加反过来提醒人们,一旦法律不成为一个社会信仰的时候,这个国家将要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个民族又将遭受什么样的厄运。这之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步一步走要今天,因此这是漫长的一场接力赛,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回头我们就去看看十八届四中全会所面临的这种“依法治国”这样一个新的主题对于未来所要完成的这种推动。

  解说:

  2011年3月10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新闻播报】2011年3月10日 《新闻联播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解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有着怎样的意义?当天出版的《人民日报》评论说:“中国已在根本上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各项事业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这是郑重的宣示。中国坚定不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

  在2011年时候,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订的法律已经达到了240多部,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达到了700多部,地方性法规达到9000多部,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所以在那个结点上可以说我们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那么它就意味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有法可依的问题,基本上得到的解决。

  解说:

  而完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2012年11月8号,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文发布,对于“依法治国”的描述更加丰富。其中提到:“要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除此之外,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而十八大报告,也成为一份我国历次党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报告中,对法制论述最多的报告。

  马怀德:

  其中最为鲜明的,也就是最为突出的有几个提法,让人耳目一新。一个就是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和尊严,绝不允许以严代法、以权压法、徇情枉法,可以说这是关于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这个法制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的论述,那么对于我们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说:

  事实上,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就不断被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等等,这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场合被中央经常提起。

  马怀德:

  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的话,法治应该是发挥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这样一个重要作用。从一个国家制度文明的建设要求看的话,也应该高度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方面看,也应该高度重视法治,也反应出了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对法制的强烈的需求。

  解说: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的阐述,再到今天,第一次将“依法治国”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这被媒体评论称为“是我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白岩松:

  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一些媒体对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这个主题的关注。BBC,“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将成为此次四中全会最大的看点。”它把这个关注点放在了落实;美国的《纽约时报》,“中国向着现代法治体系迈进的种种变革并不只是‘做样子',而是反映了中共领导层认识到推进法治的重要性。每一次改革都为实现改变和开展新的改革提供了机会。”我们看新加坡《联合早报》,它把重点放在“法治中国的总体规划及远景都将逐渐明确。”因此这次这个会议显然具有一个新的起点性的意义。接下来我们继续连线国家行政学院的胡建淼教授。胡教授,其实你看从十五大的时候就提出了“依法治国”这四个字,但是十几年过去了,您认为今天这个全会再面对“依法治国”四个字,跟十几年前的“依法治国”发生了哪些关键性的变化?或者说内涵发生了什么变化?

  胡健淼:

  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是在不论的丰富,不断的发展。你看从十六次方针来看,十一届三种全会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次方针叫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针,成为新十六次方针,叫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你看这两个十六次方针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党关于“依法治国”的一个内涵,它在变化、它在丰富、它在创新,你看前一个十六次方针里面的第一句话“有法可依”到现在的新十六次方针的第一句话“科学立法”都是讲立法,但侧重点不一样了。

  白岩松:

  前一个强调的是有,后一个强调的是要好。

  胡健淼:

  对,前一个“有法可依”的要求是解决一个法律有无的问题,是解决法律的数量的问题,我们现在有法可依这一点基本上做到了,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所以我们今后的一个立法上的重点是要“科学立法”这就强调立法的质量了。另外新十六次方针跟原十六次方针比较,原十六次方针后面的三句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实讲的是一个意义,都是讲严格执法。新十六次方针第二句话叫“严格执法”,你看全都对上了,其实就剩下了两个环节“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你看司法和守法这两个环节,在前十六次方针中没有提到,这次就出现了。所以从这一个层面也放映出党关于“依法治国”的内涵确实是不断的丰富。

  白岩松:

  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宽,而且把公平公正的目标表达出来了。

  胡健淼:

  对。

  白岩松:

  好,接下来我们还要连线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陈卫东,陈主任您好。

  陈卫东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好。

  白岩松:

  其实当三天后,或者是叫四天后,它的报告通过了之后,“依法治国”将明确的成为国家未来新的起点。但是相关的司法改革必须要跟得上这样一个大目标,您认为会从哪些方面破局?从改革的角度。

  陈卫东:

  我个人认为推进“依法治国”,不但要有一个良法,要有一个好的法律,而且要使这样的一种法律在社会的生活中,在司法的实践中得到良好的运行。我们之所以要推进司法改革,就是要使我们的法律能够在实践中能够改革的执法,能够公正的司法。所以就要解决妨碍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些制度性、体制性的障碍。我认为下一步要推进司法改革主要是三个方面,这也是按照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司法改革的精神。

  一个是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这里面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解决妨碍我们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地方化的问题。所以我们目前正在全国的几个省市进行试点,推动省以下的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同时探索建立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司法管理制度,把我们的法官、检察官从普通公务员的队伍中分离出来,在法院、检察院内部。

  白岩松:

  陈教授,时间的因素,第二第三您可能要浓缩的说。

  陈卫东:

  法官、检察官跟司法辅助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分离。第二部分就是要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这个主要是解决司法权力运行中的行政化的问题,改变过去我们办案要有层层的审批,主要是探索建立以主审法官、主办检察官这样一种办案责任制。

  白岩松:

  好,第三点,陈教授。

  陈卫东:

  完善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这主要是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角度。比如说出案责任的追究,出案的防范,涉案财务的查扣、冻结之这样的一些问题的规范化问题。如何防范、刑讯逼供等等这些方面,我认为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的。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陈教授。可能很多观众注意到了,今天我们节目的标题是“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大家觉得挺大胆啊,不是,习总书记说过信仰法治,周强,最高法院院长也说,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最后,胡教授您怎么看待这句话“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一句话。

  胡健淼:

  我认为,要信仰法治,让法治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信仰,法治中国才能实现。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胡教授带给我们这种解读。最后我们可能应该再念一句这句话“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文章关键词: 法治 依法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