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法治四川这样走过

24.12.2015  13:19
   依法行政

  ●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六批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省本级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430项,清理规范5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前省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281项,成为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

  ●目前,全省21个市(州)、178个县(市、区)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队伍,建立率分别为100%、97%。

   科学立法

  ●截至2015年10月,省人大常委会本年度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10件,废止6件,批准成都市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25件,另有5件待月底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审议,1件拟提请明年召开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公正司法

  ●1至10月,全省三级法院共受理审判执行案件767004件,同比上升11.19%,审执结569550件。

  “以前,村民被骗参加非法集资,钱收不回来,就缠着政府解决。如今再遇到这种情况,村民都是向驻村法律顾问咨询。”岁末年初,广汉市新平镇新城村党支部书记尹邦均讲述村里这一年的新变化。同样在2015年,炉霍县虾拉沱村红白喜事铺张大办的问题通过大家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得到了解决。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这种变化正在全川上下发生。

  今年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务实创新落实年。这一年,“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由决策推进到扎实落地:大力推进依法执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地方立法、着力保证公正司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依法治理、建立依法治省保障落实机制,治蜀兴川各项事业被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出台《关于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落实的意见》,依法治省工作向全域纵深推进。

   为依法治省度量衡划上刻度

  [关键词]

  《评价标准》《评估办法

  今年7月17日,我省出台依法治省《评价标准》和《评估办法》。此前,《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简称《决定》)、《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简称《纲要》)、《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试行)》(简称《指标体系》)已先后出台。

  如果说,《决定》、《纲要》和《指标体系》是依法治省的总规划和总指向,那么,《评价标准》、《评估办法》则是推动前三者落地见效的制度保障——《指标体系》是引领法治建设的长效指标,《评价标准》是对指标体系重点部位和关键节点实现程度的基本度量,也就是说,《评价标准》是给《指标体系》这个依法治省度量衡划上具体刻度。

  由此,“一个主导,四个配套”的法治四川建设评价体系初步建立。

  【进展】为了提高评估的可操作性,省依法治省办依据《评估办法》,对《评价标准》三级定性指标进行适度量化,制定年度考核方案及考核实施细则,并向各级公布,对依法治省目标任务实施严格考核。依法治省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形成的《评价标准》和《评估办法》均为试行,随着法治实践不断的深入,将因时因势作出相应调整。

  【点击】12月中下旬,依法治省年度考核工作在各市(州)和省直部门拉开帷幕。本着重点突出、客观公正、动真碰硬的原则,本次考核将适当运用《评价标准》和《评估办法》,对照考核表全程量化打分,并对考核对象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差距、努力方向等作出定性评价。

  【点评】杨伟东(中央党校教授):《评价标准》和《评估办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对推动我国法治指标体系发展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程序和范围 杜绝“拍脑袋”决策

  [关键词]

  行政决策程序制度

  今年初,省政府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要求建立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依法应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一系列改革举措,促使我省行政决策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职能逐步转变,政务软环境更加优化,行政执法程序逐步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在探索中迈向新跨越。

  【进展】6月1日,《四川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颁布实施。《规定》明确了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和标准,把部门论证、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专家论证、专业机构测评、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

  《规定》同时要求,已经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不能简单画上“句号”,必须继续评估决策效果——如果因没有履行规定程序造成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和相关责任人,都要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随着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推进,群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中。前不久,成都就中心城区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听证,市民小蒋在会上明确表态不希望增加市民负担,其意见在最终出台的方案中得到了体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成都市民的主人翁地位。”小蒋说。

  【点评】朱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推进法治四川建设,规范政府决策行为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行政程序既是行政机关合法、公正、高效行使职权的重要遵循,也是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强化行政机关对程序合法性的重视,能有效地推动行政法治建设。

   顶层设计 着力解决“谁执法、谁普法

  [关键词]

  “六五”普法收官

  2015年8-9月,我省进行了“六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

  五年来,在推进依法治省进程中,我省突出抓好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工作,夯实法治基础。针对“进什么”、“怎么进”和“落到实”的问题,通过《推进“法律七进”工作方案》、《“法律七进”三年行动纲要》、《关于进一步完善“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从顶层设计解决。

  据不完全统计,“六五”普法期间,全省逾140万余人次公职人员接受法律培训,各地编发中小学普法读物130多万册,组建法治宣传队伍7000多支。

  【进展】目前,我省已经着手调研拟制全省“七五”普法规划,确保“七五”普法开好头、起好步。据了解,“七五”普法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谁执法、谁普法”机制,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方法,增强群众参与性,注重将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将法治四川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点击】“当事人对妻子实行家庭暴力并将她打成头部重伤,娘家人说要报复,这样做可以吗?”近日,德阳市旌阳区扬嘉镇新隆村村民听区上来的普法员上的一堂生动的“以案说法”课。“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法理分析思维能力及传统潜意识,制约了法治观念的形成,他们需要更直接、生动的普法形式。”旌阳区扬嘉镇法律顾问袁长平律师认为,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为载体,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知识,有助于增强普法效果,进一步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点评】刘守民(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我省通过“法律七进”活动将普法对象进行细分,对普法内容进行细化,突出针对性、实效性,是普法工作的创新,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全国媒体聚焦法治四川建设新成就

  [关键词]

  法治中国·走进四川

  8月以来,以“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法治中国·走进四川”走进省内12个市州,通过法治人物公众推荐、经典案例全省征集、微电影创作大赛等系列活动,培育四川法治文化,加快法治四川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

  【进展】跟随“法治中国·走进四川”的脚步,11月16-20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和18个省(区)法制报、长安网及省内近50家媒体,从不同角度观察、报道了四川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举措和经验。

  【点击】让每一位老师结合本门学科总结对应的法治素材,汇集成册,从而形成相对固定、规范的法律进学校模式——这是攀枝花二中的新探索。

  在“法治中国·走进四川”系列活动中,攀枝花二中校长陈丁被评选为“法治中国·四川法治人物”。

  配齐法治班主任、聘请法律顾问、营造法治氛围、编写法治教材、规范校园周边环境、加强传统文化灌输和心理辅导……近年来,攀枝花市二中把学校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依法治校水平不断提高。

  【点评】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这个活动很有创意,能够集中呈现法治四川建设新进程,挖掘四川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更好推进工作。(记者 庞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