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心中“法”根用情浇灌 基层法官立志成“包公”

06.06.2014  17:54

   四川在线消息(陈松 记者 丁一) 张清海,合江法院九支法庭副庭长。扎根基层19年,默默用真情浇灌心中“”根。

  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他的声音常常传入到农户村舍…他总是用最真诚、最朴实的行动,去关爱他挚爱的百姓。多年以来,他平均每年结案180余件,调解结案率达90%以上,实现了零申诉、零抗诉、无改判、无涉案上访,无冤假错案等。

  张清海用真情浇灌的“”根,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2010年12月,他被省法院授予“司法调解标兵”称号,近3年来,他年年被合江县法院评为“先进工作者”、“诉讼调解先进个人”。九支法庭也曾先后被评为“全省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先进集体”、“全省先进政法基层单位”、“全省优秀人民法庭”等。今年3月,九支法庭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儿时的张清海,曾疯狂的痴迷于电视剧——《包公案》,他说,《包公案》之所以吸引他,除了一个个跌宕起伏、悬疑刺激的精彩故事外,更重要的是,包公秉公断案、刚正不阿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他……

  那个时候,张清海便梦想着,长大以后,要成为像包公一样的“大人物”。

张清海在法王寺镇石佛村审理一起赡养纠纷案

   从“校长”到“书记员” 凭的是梦想

  1985年,张清海成为合江县九支镇中学的一名教师,由于表现很好,1992年他被提拔为九支镇中学校长。但没干多久,他却选择了辞职……

  张清海回忆说,当时学校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他在老百姓的心中也是“有口皆碑”,突然提出辞职,不仅家里人不同意,自己心中也是万千不舍。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清海不顾家人反对,宁可放弃业已积累的经验和声誉,也要执意选择辞职呢?

  事情的起因是1995年合江县法院的一次干警选调。当时,选拔的触角延伸至了教师队伍。张清海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被选上了,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法官梦’。

  说来轻松,张清海却经历了一番痛苦挣扎。最终,他还是决定申请参选,并有幸被选上。同年8月,他被调入了合江县法院九支法庭担任书记员工作。

  “刚被调到法庭工作时,更多的是担忧,而不是兴奋。”张清海说,隔行如隔山的道理不是不懂,到法院能不能干好工作,是否担得起责任,是当时他最忧虑的事情。

  除此之外,关于他的闲言碎语也比比皆是,他身边的朋友就经常冷嘲热讽:好好的校长不当,跑去当个小小的书记员……

  面对这一切,张清海并非无动于衷。然而他知道,既然选择为梦想而博弈,他就必须要坚持下去。

   法官办案要经得起质疑

  一路走来,张清海从书记员干起,再到助审员、审判员,最后当上法庭副庭长,算是彻底圆了他的“法官梦”。然而,其间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这么多年,他也有很多感受:法官经常被人误解,被说闲话;法官是评判官,只能评判,不能我行我素;老百姓离不开法官,法官更离不开老百姓。

  说起法官与老百姓的关系,张清海贴切的把老百姓比喻成水,把法官比作鱼。他说,法官与老百姓的关系似鱼水情。当案件得以公正裁判,胜诉方当然是笑呵呵地拿着判决,但另一方当事人却可能认为法官有所偏袒,这个时候,法官就容易被看成是“小人”了。

  “你对判决不服可以上诉,可以再次举证,看看这事处理得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张清海向记者回忆一次被群众误解的经历时,显得好笑,又挺无奈。

  当时,张清海在审理一起民事案件时,当事双方其中有一人的母亲恰好姓张,这人便上前欲与张清海攀亲。张清海当然知道作为一名法官应如何处理此事,只是向这人表明,凡事讲究证据,法庭会公正审判的。

  结果,这事被另一方当事人听说了。人家也不管张清海说了什么,硬是觉得有“猫腻”,不依不饶。张清海只好告诉他,对法庭判决不服可以上诉,以此表明公正。

  后来,案子审理下来后,觉得有“猫腻”的当事人,见一切程序和实体处理都没有问题,才知道误会了张清海。

  张清海颇有感慨:干哪行都不容易,选择和老百姓打交道,事事都应当经得起老百姓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