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河北高阳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华工后人欲赴法寻亲
位于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的“留法工艺学校”大门。于俊亮摄
蔡元培在高阳“留法工艺学校”任教时亲手栽植的洋槐,树龄已有近百年。 吕子豪 摄
中新网保定6月5日电(吕子豪 徐颖哲 于俊亮)与毛泽东、蔡和森结缘,并培养出颜昌颐、向警予、何长工等大批杰出人物的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留法工艺学校”,其旧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布里村。5日,中新网记者到此地进行了实地探访。
该校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门口右侧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的石碑。中西合璧的大门尤为引人注目,大门上部为欧美哥特式建筑风格,高耸的砖塔,顶部呈尖状,下为两个半圆形的扇面式墙体;大门中部为用隶书字体书写的校名“留法工艺学校”,笔体精致典雅,与整座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大门下方的拱门、磨砖为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
走进学校,12间青砖、尖顶的房屋分前后两排。前排为实习工厂、校长室、蔡和森故居、教员办公室及文具工具室。后排为记账房、豆腐公司训练班、半夜学堂、教室和南方班宿舍。
据多年从事留法工艺学校历史研究工作的高阳作协主席史克己介绍,1915年6月,法国巴黎豆腐公司的高阳籍工人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口号,受此影响,旅居法国的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为使留法青年出国前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训,1917年夏,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李石曾、段宗林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初级预备学校,即“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主教授法语、国文,并进行工艺实践。
史克己称,布里“留法工艺学校”自1917年夏到1920年夏,共招收了3期学生。1917年9月该校“北方班”招收学生50多名,1918年10月“南方班”招收学生60多名,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还专程从北京赶到保定,迎接前来报到的30多名湖南籍学生,蔡和森担任“南方班”班主任兼国文教员。该校先后共招收学生200余名,其中73名学生先后赴法勤工俭学,涌现出颜昌颐、向警予、马致远、何长工、王守义、唐灵运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史克己称,布里留法工艺学校不仅为中共培育了向警予等一大批勇于探寻革命真理的领袖人物,并且为中国教育、科学、文化界培养了纺织专家张汉文、电机专家侯昌国、发动机专家唐铎等一批精英。其生产和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也为中国现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年留在法国的华工约有两万人,该校应为中法民间外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看到,在该校豆腐公司训练班展室内,仍保留有豆腐制浆、滤渣、煮浆、成型所使用的风箱、锅台、沙漏等工具,实习工厂里也展出了当年车工、铸造、钳工等课程使用的设备。其中一台旧式台钳甚为醒目。
史克己称,该台钳是当年“留法工艺学校”使用的原件,由高阳籍赴法华工田世昌后代田海涛捐献。
据留法华工后人、河北高阳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涛介绍,其曾祖父田世昌兄弟三人于清末民初相继赴法。其中,田世昌的弟弟田士古更是作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1909年前后,其曾祖父田世昌和哥哥田世宗随李石增赴法做华工,分别从事制糖业和餐饮业工作。老三田士古约于1918年到法国学习飞机驾驶。后田世宗、田士古两位曾祖父先后回国。田世昌在法国与当地人组建家庭,定居法国,并于1965年与国内家人失去联系。
田海涛说,三祖父田士古回国后,其思想意识比较超前。为增加土地收入,田士古一反当地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传统,在自家农田种植了蚕豆、芝麻等经济作物,收益明显。此外,他还是当地极少数研究、收藏古董的农民。
田海涛表示,自己深受赴法勤工俭学先辈的影响。目前,他公司里的生产设备均来自法国。近年来,自己通过多种渠道一直在寻找在法国的亲人。目前只知道曾祖父田世昌曾在法国巴黎东方饭店工作过。“今年下半年我将赴法国寻亲,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放弃。”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于五四时期、辛亥革命前后。1912年初,李石曾和吴稚晖、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其目的是鼓励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节俭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从而把西方的文明输入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后来遭到袁世凯政府的破坏,留法俭学会因李石曾、蔡元培等人被迫流亡法国而停止活动。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地处京津石中心地带,位于保定市东南部,县域面积496平方公里,人口34万。目前,该县共有三千余人侨居海外,大部分在法国,素有“华工之乡”、“留法之乡”等美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