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西藏归来著书打破达赖神话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法国作 家、资深媒体人马克西姆·维瓦斯2011年用一部资料翔实、措辞锋利的著作——《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一面》撕下达赖呈现给西方的“神圣”面具。法国媒体认为维瓦斯“破坏了在法国、西方媒体以及政界舆论中一个不可触动的偶像”,逐渐打破了所谓的达赖“神话”。维瓦斯近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 “我对西藏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希望这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在中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环球时报:您什么时候去的西藏?
维瓦斯:受中国政府邀请,我2010年作为法国新闻代表团成员去西藏参观、考察。当时一起 去的有5人,包括《费加罗报》记者、《世界报》记者以及另外两名自由撰稿人,前两家报纸是法国最大的报纸。我则代表法国的“大夜晚”新闻网。在赴西藏以 前,我对西藏问题一直很注意,因此非常愿意有机会去西藏实地考察。这次西藏之行果然收获很大,与之前别人介绍的西藏有很大不同,有些方面简直令我震惊。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去西藏之前看到的那些介绍西藏的材料?
维瓦斯:在法国等欧美国家, 人们对西藏有不少先入为主的认识:一些“亲西藏”的媒体和团体将西藏描绘成传统文化、宗教趋于消亡的“人间地狱”。从西藏回来后,我在网站上写了自己的所 见所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在“西藏所见所闻”连续报道中一开始就写道:不是非要报道“西藏人遭到大肆镇压”这类东西才是真实的。
环球时报:西藏哪些方面让您感触最深?
维瓦斯:让我印象深的,是西藏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媒体宣传的完全不同。我当时写道:有人说拉萨大街小巷都是严阵以待的军警、装甲车辆、便衣警察,但哪有这样的场景啊?我们还对西藏保留的浓郁的语言、文化、宗教氛围非常惊讶,因为我们的媒体介绍的是中国当局如何扼杀西藏的文化与语言,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藏语教育,西藏传统文化到处可见,藏传佛教更是无处不在。在我们法国这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国是一个世俗国家,宗教氛围不能在公共场所色彩过重。比如,法国很少有神职人员穿宗教服装在大街上行走,而在大街上做祈祷更是被禁止的。而这些现象在西藏却广泛存在。在西藏,我们时时能见到宗教人士和各种宗教活动。
我们还对中国当局注重保护西藏文化、给西藏人民创造各种实惠印象深刻。我们参观藏族企业家的企业,知道中央政府对这些企业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一项针对23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95%的企业是当地人开办的。我们采访一家拥有2000 员工的集团老板,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记得我当时问他一个敏感的问题:“2008年3月14日拉萨有人闹事是怎么回事?”他回答说,闹事的是极少数,而且其中不少人有刑事犯罪记录,有的是无业人员,经流亡在外的一些人挑事,他们才闹起来。与其说这是种族间的矛盾还不如说是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映。我们还参观了 西藏博物馆,那里有大量文物,见证着人们致力于保护西藏文化。
另外,我们还参观了西藏医学院等机构,看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这种特有的民族医疗体系,我认为西藏当地百姓是很幸运的。
西藏山水很美,宗教也无处不在,我甚至有些感到不习惯,觉得随处可见的经文条幅影响到自然景观,但这恰恰证明了宗教在西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环球时报:西藏之行后,哪些社会现实改变了您原先对西藏的认识?
维瓦斯:看到宗教氛围在西藏无处不在后,我仔细读了达赖喇嘛及其朋友写的材料,还研究了达 赖在西方媒体与演讲会上的言论。随后我做了一系列比较,注意到其中有大量的谎言、编造和自相矛盾之处,于是出版了《并非如此“禅”》。这本书出人意料地受 到媒体广泛关注,由此可见法国舆论对达赖的态度已发生很大变化,逐步认识到达赖的活动并不全是宗教性的,而是力图影响法国对华政策,进而导致两国关系紧 张。其实我并不反对达赖所代表的宗教,但我要让法国人与西方舆论看清达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所代表的利益。
我注意到中国政府对西藏的建设继续进行大规模投入,同时用法律与政策保障西藏保持自己的文 化与宗教特色,这确实是我始料未及的。特别是在文化与语言方面,中国做得比法国好得多。我告诉法国读者:西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时,法国许多地方还没有并入 法国。我看到藏语被广泛应用:广告、路牌、商店牌匾、报刊、电台电视台节目、学校……一个大学生还自豪地给我看他用藏语编制的电脑程序。
环球时报:您的亲友、同事有人去过西藏吗?他们去后和您的感受一样吗?
维瓦斯:我有些朋友去过西藏,他们看到西藏的文化、宗教、语言都受到保护,也看到西藏的活力。他们说和去之前的想象不一样,原因就在于这里的媒体报道与西方的成见让许多人过去对西藏有不切实际的认识。
环球时报:对故意歪曲西藏现实的人,您会和他们辩论吗?
维瓦斯:当然。我注意到只要一谈西藏,有些人一定将话题转移到批评中国的政治制度上。那些支持达赖喇嘛的组织与极端分子用难以想象的、极端暴力的语言攻击我,但却难以反驳书中的任何一行文字。
拉萨的传统与现代令人震惊
《新西兰先 驱报》商业与财经记者克里斯托弗·亚当斯8月走进西藏,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探访。回到新西兰后,亚当斯在《新西兰先驱报》发表的题为“达赖喇嘛在新西藏遗留的影响逐渐消失”一文,可以说是西方主流媒体在西藏话题上的最新发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之际,亚当斯接受《环球时报》专访, 谈了他眼中的真实西藏,并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拉萨的面貌让我非常吃惊,完全出乎我的预料,高楼大厦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拔地而起,与此同时,我却没有看到任何破坏藏族传统建筑与文化的迹象。”在见到《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的第一时间,亚当斯就表达出对西藏之行的深刻印象。作为毕业于奥克兰大学亚洲学专业的高材生,亚当斯多年来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在许多亚洲国家旅行,并曾多次到中国。亚当斯告诉记者,中国是个总能让人看到惊喜的地方。此次应中国政府邀请,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媒体采访团进入西藏,是他非常珍视的机会,使他能够近距离观察在西方世界始终披着一层神秘面纱的世界第三极。
“西藏在西方媒体中是个敏感话题。”在谈到之前对西藏有什么认识时,亚当斯坦言,新西兰人 对西藏的了解非常有限,从仅有的纪录片和报道中只能看到西藏的旧面貌,许多照片和影像甚至还停留在黑白世界里。同时他也表示,的确在许多新西兰人的脑海 中,提起西藏就会联想到达赖喇嘛。
作为《新西兰先驱报》的商业与财经记者,亚当斯对西藏的经济发展非常关注。在西藏采访期间,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让他感到震惊,促使他对西藏经济的许多侧面观察得更加细致入微。
“我参观了一个专门制作香水的工厂,里面基本都是藏族工人,老板和高管也多是当地藏族人。他们从雪山上采集植物和花朵,用传统工艺制作成香水出售给游客。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可以给当地人带来更多的收入。”
另一个给亚当斯留下深刻印象的经济现象是:2014年西藏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2%,远 超中国全国的平均水平。通过采访,亚当斯了解到,中国中央政府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都给予了西藏巨大的财政支持和对口援建。对于这一现象,亚当斯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中央政府对西藏的长期持续投入,是西藏经济的发动机,很难想象失去中央政府的支援,西藏经济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例如,从拉萨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令人惊讶,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段修建如此高等级的公路,可见政府对西藏投资力度之大。另一方面,亚当斯认为:投资拉动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向当地内生式自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亚当斯说:“单纯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否可以向为西藏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创业空间、就业机会方向转变,让西藏当地老百姓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谈到这里,亚当斯回忆起让他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那就是西藏的旅游业非常火爆。在拉萨,有时候他 感觉是在中国内地的某个城市,他们住的酒店每天都爆满。
亚当斯表示,旅游业是很容易让当地居民参与的行业之一,因为旅游业的许多产业具有门槛低、 投资少、就业人群广的特点。在新西兰,旅游业一直都是支柱产业之一,放开市场经济环境、给予相关扶持政策,会给旅游业很大的发展空间。西藏完全具有继续深 挖旅游业的潜力,在亚当斯的了解中,太多的西方人希望有机会去西藏旅游。不过限于目前只能通过参加旅游团方式才能进入西藏,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在拉萨街头,外国人的面孔还没有他期待的多。因此,亚当斯呼吁,中国政府是否可以考虑放宽外国人到西藏自助游的限制,让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西藏有个全新的认 识。亚当斯说:“我相信让更多的外国人到西藏,会让他们了解到真实的西藏。”[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姚蒙 本报驻新西兰特约记者 王淼]
编辑:SN054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