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北京养老券变卡 能否“一卡通”

03.02.2014  15:45

本市纸质养老券将变成电子卡,这张卡未来不仅具有养老和免费逛公园、坐公交车的功能,还将具备普通借记卡的一般功能,老年人用卡在POS机上一划就可以实现消费。此外,养老卡的服务内容拓宽,不强调买商品,更强调买服务。

为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券,此举不仅仅给老年人带来了实惠,也体现了尊老、爱老的传统,让大爷、大妈们的心里更加温暖。

但是一直以来,养老券的使用范围不是很宽,不少地方没法使用,还有的时候使用养老券会面对找零困难的尴尬。

例如《北京青年报》就曾经报道说,有的老人抱怨养老券不能买油、买面,家附近能用养老券的地方只有稻香村和都一处,可老人又不能天天吃点心、下馆子。还有的老人反映,过去家附近的理发店、饭店、药店都能用券,后来好多地方不收了,原因是店老板说收券特别麻烦,攒够了一批券,要到定点的地方换,养老券有使用期限,过了期还不给兑换。

养老券变成电子卡,这看上去很美,因为电子卡一般来说不存在找零的问题,划转、兑换也更为便捷,应该有利于更多的场所接纳。

如果养老卡和普通银行卡、信用卡一样,在有POS机的地方都可以使用,能买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能下馆子、逛公园,无疑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习惯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对电子卡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比如害怕自己忘记密码,比如记不住自己刷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所以纸质养老券变成电子卡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一下老年人的特点,尽量简化程序,或者实行“双轨制”:如果上岁数的老人“看不惯”电子卡,也可以继续发放纸质养老券。

其实很多时候是券还是卡不是最重要的,做好这件事的关键之处还在于消费的时候不要“卡壳”,少些限制,尽量拓宽使用范围、延长有效期,让其更加贴心。

据报道,未来养老卡的服务内容将会不断拓宽,不强调买商品,更强调买服务,比如说使用养老卡不仅仅可以买米买面,还可以购买送米面上楼的服务,这就很贴合老年人的特点,是一个利好消息。

我们建议,养老卡的背面不妨用较大的字体印刷上社区的上门服务电话,以方便眼神不好、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养老服务。

让养老券、养老卡的使用更合理的同时,还应该将其纳入到整体养老体系之中,与医保等养老政策统一起来。据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老年人福利是在全民福利的模式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年人除了可以享受公民的一切福利待遇外,还可享受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特有福利。

美国、德国、瑞典、英国等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指导以及饮食配送。在对老年人尤为重要的医疗保健方面,美国提供住院和疗养性服务,而德国、法国则提供护理扶助。我们期待的是,养老卡可以实现“一卡通”,在各个领域帮助老年人享受更多福利。

去年年底,市人大“会审”财政预算的时候,有代表认为“养老券这种撒芝麻盐似的服务”在推进养老事业发展中起的作用有限,建议建立养老经费增长机制。

的确,对于有退休金、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来说,每月100元的养老券象征意义更大,但是对于家境困难的老人来说,100元起到的作用则非常有限。所以养老券变卡之后,最好能区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实际需求,实现差额发放。